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作者: 张苹苹摘 要: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变革,发展的方向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艺术院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多方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分科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关键词:艺术院校; 课程设置; 分科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40-002
一、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的改变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随着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和执行,各个高校纷纷重构自己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随之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即由传统的、单纯的综合英语课程向多元的“综合、技能、应用、文化、专业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转变[2]。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关于课程设置有如下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3]笔者认为,艺术类高校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学科的专业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探索和试验符合自身办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教与学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艺术院校应遵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原则,构建以分科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1.艺术院校需要继续重视基础英语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分科英语教学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普通英语/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SP教学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不能轻易提出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因为大部分大学新生英语语言知识是有限的,英语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较弱的,需要接受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来提高英语水平[4]。笔者认为,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艺术院校,由于本身与其他高校一直存在的不平衡,加上近些年的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仍然偏低。艺术院校不能简单的照搬一些综合性的重点大学的教学改革方法,而是要顺应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改革和完善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
以本校(南京艺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认真了解和分析本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反映出来的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对本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从课时安排和教材选择上都进行了适当改革。其中,组织相关老师编写和使用《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精读教材就是对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的有益尝试和实践。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结合就是分科英语。它的理论基础就是目前国际上盛行的“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又叫内容教学法),这是一种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目的是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完全结合起来,而以往大多数教育背景下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被人为地分离,成为不切实际的应试英语。CBI模式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模式,因为它融合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对目前高校复合型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样也对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高校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很多学生建议改良大学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中融入简单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学了英语,也对专业知识有所裨益[5]。
蔡基刚(2011)认为,大学英语在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ESP)转移的过程中开设一门分科英语以取代原来的大学综合英语非常必要和可行。分科英语不同于传统综合英语,它的内容不是一般的综合性人文内容,而是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分科英语必须而且能够由外语教师教授,因为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知识[6]。
刘润清(2010)认为分科英语的标准有两条:1)语言教师能教,教师不需要进行专业知识上的培训;2)能为某个学科下面各个方向的学生普遍接受,无需专业知识背景[7]。如《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这套教材,正是以与艺术相关的语言材料为教材内容,涉及建筑、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雕塑、播音主持、传媒等。这些内容是所有艺术类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主动性。
2.艺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ESP)研究和需求分析
如果说分科英语是专业英语的过渡阶段,那么对于一些基础较好,自己也有较高要求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艺术类研究生,笔者认为应该适时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王守仁(2010)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要把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ESP教学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和学科专业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8]
事实上,全世界很多大学都把大学英语的重担放在ESP英语的课程上。在欧美,ESP教学蓬勃开展,很多高校都设有ESP课程和研究中心。在亚洲,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大学进行ESP教学非常普遍,尤其是一流的大学更是重视学术英语教学。中国香港的大学里,非英语专业教学基本上都是ESP教学,基础英语只是辅助性课程。他们开展ESP教学,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实际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这一轮的改革就是要提高学生用英语在本专业领域的口语和书面能力,将大学英语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国内很多层次较高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多的开设各种专业英语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教育部2001年发文提出“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到10%”[9]。这是基于社会调查和学生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也是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但是鉴于学生英语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可以对于艺术学院英语水平较好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艺术理论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可设为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也可以以专业英语为主。
但是我们同样也要关注ESP课程的实际授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ESP教学上的师资培训几乎是空白,而真正意义上的ESP教学对于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10]。而反观西方国家,ESP教学在不少英美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ESP课程师资的紧缺和需求,必须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11]。一些专家也呼吁尽快建立ESP教师培训体系和资格证书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该遵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原则,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构建以分科英语为主的多元化英语课程体系,具体做法表现为:对大部分本科学生开设以艺术专业为内容的分科英语,对于本科阶段高年级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和艺术理论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要以专业英语课程为主。分科英语为必修课,专业英语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构建和完善以分科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有利于艺术院校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不断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促进高等教育的繁荣进步。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拓展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契机。
参考文献:
[1][10]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2)
[3]《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方向[J]中国外语,2011(9)
[5]何宇茵、曹臻珍.北航双语教学现状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6]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
[7]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M]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8]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3)
[9]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