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疗器械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周为 郑军摘 要:当前社会对医疗器械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培养任务愈加迫切。本文探讨了高校医疗器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实践方法,对于培养高级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41-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现代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逼近,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2万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产品以附加值极低的一次性医疗耗材为主,对环境也造成相当的污染危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医疗器械产业结构正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升级,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本行业亟需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研发人才。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训练难以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主要针对医疗器械工程专业的创新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突出医工结合,增加学生到临床医院的教学实践机会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本、专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在工科院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公益劳动、课程设计、专业课综合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常见的实践教学。医疗器械工程由于具有直接面向临床医学要求的特点,因此在培养本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增加了到临床医院的实践教学机会。充分利用临床医院的医疗设施,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参观学习,使学生既对临床不同科室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形成具体的认识,还能通过观摩临床诊治过程,了解临床对不同类型医疗器械的应用与研发的需求。在这期间,指导教师适时对学生们作启发性提问,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本重温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渠道。因此,这一环节的建立,突显了医工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专业信心、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目前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虽然在高校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绝大部分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已通过行政手段确立了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的教师不仅能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做出贡献,而且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过程不同于中学教育,它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承文明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将自己在医疗器械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案例讲解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形式,既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除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形成创新型人格也很重要。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格包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等。这些特质都最容易以教师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此外,学生们也都向往科研,并尊崇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每当教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讲授知识点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对所讲述知识点的兴趣也会明显增加。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许多学生常常在课后联系老师并表达想参与科研训练的强烈愿望。
三、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
当今社会的传媒和信息工具都非常丰富,所携带的信息量大、范围广且更新极快,学生们能通过许多渠道了解感兴趣的资料。因此对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讯平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学会自主筛选、归纳有价值的信息。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越多,学生活跃的头脑和思维自然会被激活,往往会“冒出”许多让教师都意料不到的想法。而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迸出的火花吗?因此在医疗器械工程专业课的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们讲解了各种学术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将科研资料、科研经验提前传授给予学生。例如,教会学生们如何使用学校已付费购买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让学生了解科技文献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阅读科技文献等。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独立学习的迷茫感,以及对科研的神秘感和高深感。在批改课后作业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了入门科研的基本能力,他们不仅主动去图书馆查阅了专业书籍,还在网络上查阅分析了一定量的科技文献。这些良好的反馈都证明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作出的教育工作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有时较难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对于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尤为突出。在医疗器械工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了上述多种积极有效的方法,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这为增强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的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灼华,富强,李杨玲.浅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7):50-53
[2]徐秀林.医疗器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