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刘晓文摘 要:开拓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对学校育人的要求,而创新思维品质则是这种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概括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教学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以发展学生的这类思维品质为己任,培养出有独特思维品质的“人才”。
关键词:思维; 文言文; 概括性; 灵活性; 深刻性;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9-001
一般情况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侧重于逐字逐句的串讲,忽视了对文章思想性、艺术性的鉴赏,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变得枯燥乏味;加上文言文在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与学生现在使用的语言存在着较大距离。以至于一部分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阅读文言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是势在必行。
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创意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多角度的创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
一、思考多维求异同,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多角度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可能,可以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教师在教学预设阶段要巧妙设疑,给学生创设一个发散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求得创新。
1.启发求同。客观世界的相似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将同类事物集中起来,用相似的观点去观察、研究,先求同,“寻找联系”,再求异,“比较区别”,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助于训练思维的概括性。像《核舟记》与《口技》的结尾,就比较适合用此法教学。《核舟记》的结尾分类统计了微雕作品上的人、景、物,突出作品的“微”、“精”,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但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的,学生很容易忽略。教学时,我不急于点明写作意图,也不急于评判学生的看法,只是轻轻地背诵了学生学过的《口技》结尾“……撤屏视之,—人、一桌、一椅、—扇、—抚尺而已。”话音刚落,学生顿悟两篇课文的结尾异曲同工,从而体会到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
初中文言文的“同”可以表现在结构、文体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当然也可以表现为与现代文的“同”。至于每篇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同”更是比比皆是。不善于求同,就只能永远在“感性”的世界里碰撞;不善于旁通,就不能因事设法,各循其路,学的灵活。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求“同”,能促使学生新旧联系,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巩固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思维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归纳、分类、概括的能力。
2.比较求异。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求异法,能使思维变得深刻起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为例,先求同再求同中之“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都是名家的传世之作,而且都是作者遭贬之后的作品,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三篇文章写景的目的不同,表达的情有异。那么,哪种“情”最值得后世人们赞赏、仿效呢?通过分析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三篇课文的主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小石潭记》中孤寂,与柳宗元遭贬后高洁、凄清的心情是一致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乐景衬“忧”情,隐含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和无奈;范仲淹则超越了一般人的荣辱观,遭贬却不失意,向世人展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这是当代人应该学习的高尚品格。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与之比较参照物,那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不教而自通。
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课文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就是在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抓住一些可比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设置了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1)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而实际上跟他一道前往的还有“舟子”,那怎么是“独往”呢?这不前后矛盾了吗?(2)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而开头却仍用明朝年号“崇祯”,这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有助于强化思维的深度,而且引发了学生感知、捕捉语言的愿望,“考证”、研究古文的兴趣,而且逐渐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
二、思考变换需多样,培养变通思维
1.内容上变换角度。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具有广度和灵活性,它很少受定势心理的影响,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比如,愚公到底“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有人认为用现代观点看,愚公的做法并不可取,他既然苦于山阻,只要将家搬走岂不方便?变换角度的思考,引发了课堂争论。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于是便有了:作文《我看〈愚公移山〉》。第二天,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习作。有一篇作文在肯定愚公精神的同时却这样写:“挖山需要人力,大家整天挖山,子孙的教育会耽误,身体素质会下降,田地将荒芜,贫穷也就接踵而至。这里的山挖走了,那里的土石又堆成大山。假如那里的人们也学愚公,人人忙于挖山,那么谁来修筑万里长城?谁来发明火药和印刷术?所以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移山不如搬家。愚公不该让子孙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并无多大意义的事情上,应该教育后代子孙学好文化,用先进的知识去改造自然。” 撇开这些看法的是非曲直,这种大胆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态度,我以为是十分可贵的。
2.视角上变换角度。除了从内容上变换角度外,还可以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像蒲松龄的《狼》,从屠户遇狼、避狼、杀狼三个阶段讲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文章从人的视角看这场危机,而我却要求学生换个角度——狼眼看世界: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匹狼,请从狼的视角看事情的发生,用狼的思维来阐述事件的变化。这一变换竟然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有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会有无限创意产生。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完全可以依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机地穿插思维训练。这种思维创新训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健康、高尚思想情操,刺激思维发展,是具有多重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