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作者: 刘权摘 要: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耕地要“备耕”,工人生产要“备料”,战士打仗要“备战”,这都是“预”。同样道理,正如教师讲课要备课一样,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对学习的内容提前了解和备课,这也就是预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22-001
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提高初中语文预习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读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等。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和理解了。
二、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对课文的预习过程中,将精彩句子或语段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教师在教学之初应该先考虑好本单元、本课所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内容为主导。”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那文中最能凸现教学内容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就显得相当关键,如《范进中举》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语句,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背影》勾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以便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变色龙》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语句,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三、深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读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带入课堂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四、善总结
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预习的时候可以将我对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旁做上批注,上课经老师一点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五、常比较
经常将所学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总结其规律。说到底,语文的教学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要想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的课文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比较,还可以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需要条理性的规范,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