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探究的思考
作者: 张群摘 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一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给沉寂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有效教学逐步推进,探究性学习已深入课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堪称语言学习的经典。这些文本资源走进课堂,走入学生的阅读视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源进行巧妙深入地挖掘、利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余文森语),这恰好说明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思考了哪些问题,能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思考的深度如何,这是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这才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41-001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一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给沉寂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有效教学逐步推进,探究性学习已深入课堂。但不难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脱离文本、架空文本,那么怎样的探究才是有效探究?根据我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有效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核心,进行有效探究。
《爱莲说》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围绕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设计了“你最喜爱什么花”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时,一位同学发言说喜爱牡丹,另一同学随即引用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语句进行反驳。辩论中,反方谈到唐朝牡丹价值数万,达官贵人势利冷酷,还引用不少诗词,将反对的理由讲得无可辩驳;正方从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谈到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名闻遐迩,还引用了“牡丹敢于公开违抗武则天的淫威,被贬洛阳”的传说,辩驳理由令人耳目一新。辩论渐近结束,我顺势让大家思考人们对牡丹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同学们经过讨论,终于得出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不同”的结论。
这一教学案例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大家的思维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总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些对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我们应予保护和引导。因此,我们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积极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有效探究的目的。
二、挖掘文本资源,实现有效探究
文本资源就是用文字记载的资源,而语文文本资源从内容看有课文、探究练习、专题、语文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等。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无论是课文的选取、练习的编制,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都为学生开展有效性探究学习提供了契机。语文内容、名言警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都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材料。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文本资源。
1.探究教材本身的可研究价值。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研究价值,可引导学生对课文潜藏的独特价值加以深入探究。如学习《墨池记》,可引导学生探究“王羲之游览山水与他成为“书圣”有无关系”的问题。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教者可引导学生将课文放到更大的学习背景中,找参照内容,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各自的独特价值。如学习《孔乙己》,可将文章与《范进中举》对照,看文章在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2.我们除了探究教材本身的可研究价值外,对教材中一些“探究·练习”性题目、讨论题,专题等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如苏教版《狼》“问题与讨论”专题,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不但了解了狼的愚蠢,而且对狼的智慧、生活习性、来源及对生态平衡的作用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辩证地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掌握探究方法,实现有效探究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无疑对实现有效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博士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长期引导学生自思自问,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能力都会逐步得到提高。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凡事独立观察、思考,从学习材料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去认真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指导思维方法。《全日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发展思维、创新思维等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探究。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重视培养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学习课文《陈涉世家》,学生对陈胜的了解停留在有远见、有智谋、有组织领导才干上,我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陈涉世家》全文,对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作探究,大家了解了陈胜脱离群众、骄傲自满、缺乏指挥才能的一面,对陈胜作了准确的评价,这就让学生学会了历史辩证地分析人物的方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核心,挖掘文本资源是实施有效探究的保证,掌握探究的方法,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手段。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