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历史复习中的高原反应现象,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 丁一峰摘 要:历史复习中容易出现高原反应现象,是取决于学科特点,学生复习特点,学生思维习惯及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造成的。它对高三历史复习效率负面影响明显。我们可以通过正确认识,调整心理,改善教法,正确运用记忆等方法把高原反应现象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进而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现象; 标的物; 二无悖论; 认知胶着; 非智力因素; 非可控因素; 期望值; 炒冷饭; 学习策略; 酝酿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52-001
“高原反应现象”亦称为“学习平顶期”,“学习上的抵抗力”或“学习综合症”,是指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进程中,进步暂时停顿甚至成绩下降的一段时间。历史科,学生容易产生“高原反应现象”,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科特点决定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或不合理容易产生“高原反应现象”。历史科知识包罗万象,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涉猎上下五千年,左右数理化。感知范围广,感性思维,“形散”,知识混乱,缺乏逻辑联系,容易造成“高原反应现象”。高考要求运用知识能力,迁移能力,作“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行的,不得不背诵记忆。背诵面广,增加记忆难度,反复记忆,重复记忆,易造成疲劳感,学习“索然无味”,容易失去兴趣,从而造成“高原反应现象”。
2.历史科复习中,知识、技能结构中容易出现制约点,进而产生“高原反应现象”。例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1题考查的是“戴维营协议”,涉及书中的知识点是“埃以和平进程和巴以和平进程”。所以题目本身就是知识点,知识点本身就是题目,不涉及任何逻辑思维过程。这样,结果是,考生记住这个知识点就考得出来,记不住这个知识点就考不出来。又如,同份试卷的20题,这是所谓的能力要求考查。一方面教材中关于罗马法既没有“妇女在继承财产上的地位、权力”的相关论述,也没有“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这样的总结性的论述。这样,我们既考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又使学生获得了这样一种知识,即“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
3.历史科复习中,容易持续产生明显、隐性的疲劳或“认知胶着”。所谓“认知胶着”,是指学生对某项学习的各种印象、思路、经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清彼此,越想努力梳理清楚却越觉得难以突破,力不从心,思维无序的状态。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学历史学到一定阶段,经常会出现“发狂”的古怪行态来。自怨自艾,怪罪于自己为什么背不下来,感觉脑袋像石头般沉重,或塞了棉花般的反应迟钝,不会思考。经常郁闷,常找东西发泄,摔书本,撕书本,时而怒吼,时而大笑,时而“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背个不停。时而气馁,时而信心十足。怪现象不一而足。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机械的记住某些东西,那么它在记忆存储里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如果有很多机械记住且无序的东西累加起来,那么就容易出现“认知胶着”。所以,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策略,就很容易出现“认识胶着”,进而产生“高原反应现象”。
历史复习过程中存在的这种高原反应现象,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什么启示或改进呢?
1.正确认识“高原反应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高原反应现象”是学习过程的阶段之一。心态上要“无所谓”,因为“高原反应现象”是正常现象,它意味着我们达到了进一步提升的关口,此外,考试还受一些非可控因素影响。“无所谓”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攻克“高原反应现象”,从而进入新一轮的提升。行动上要“有所谓”,“高原反应现象”是提升的关口或瓶颈,只有我们在行动上真正的改造它,才能真正进入新一轮的成绩提升。所以行动上要针对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可。
2.降低学生历史高考成绩的期望值,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高一历史会考,学生随便应对就能考出高分,考出好成绩。一到高二、高三联考或接触高考题,学生马上考得一塌糊涂。这样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落差极大,容易摧毁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期望值,保持或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因落差大带来的承受能力。一个学生高考文综200分左右,本科绝对就OK;如果文综能考220左右,重点有希望;如果文综能考240左右,那就是天才了。
3.帮助学生更新学习方法,缩短适应期,增强适应性。大家都知道历史不背是不行的。而记忆的方法大有讲究。历史背诵,学生很容易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一般,历史教师都有很多方法。我喜欢的方法是,重要的概念、难点、重点,上课讲透、讲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讲历史事件,用原因、经过、结果讲授法,帮助学生确立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熟背教材时,通过多极子目录法,帮助学生对众多知识进行有序记忆,即从一本书的目录开始——一课标题——课内分目录——每段中心思想——每句话。还可分块记忆,如单独理清时间。时间——事件;时间——事件,单独抄出,集中记忆……笨教师教死学生,好教师教活学生,道理就在这。
另外教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对历史科也很重要,即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获取,结果怎样,如何补救,把自己的学习时时刻刻纳入监控之中。当学生处于“高原反应”状态时,学生对自己的一个清楚自我认识是很重要的,只有认识到问题存在,才会想到用办法去解决。
4.如何破解历史科“功夫在诗外”这样的问题呢?历史老师绝不可也绝不可能对所教的东西“一锅端”。这里要做好两点,对上课的东西一定要有讲有练,练是为落实讲安排的,没有讲,而无原则的练不太可行。“学以致用”学习效果最好。对课外广阔的东西,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起辅助支撑作用。如教师让学生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增长见闻。推荐必读书目。建立历史读书库,等等。
几轮高三下来,对于历史科复习中学生出现的“高原反应现象”感觉特别明显,对学生影响特别大。脑海里印象特别深刻,总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长期思索,便有上面浅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