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统分并存命题背景下17份新课程高考语文卷卷型设计的创制与守旧
作者: 沈郁菁摘 要: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到改革思想、课程理念的确定,细到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改变,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其“新”是题眼。三年课改成败与否,对广大师生而言,那张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新”卷毫无疑义成为一把标尺。试卷评价,角度多端。卷型不仅有关形式,而且决定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语文; 卷型设计; 创制与守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53-003
6月,高考作文题目一时俨然成为举国话题,其高下优劣似乎已经全民公决。时过境迁,议论的声浪早已渺不可闻。但是,对观察我国高考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而言,2013年倒是一个重要时段。到2013年,全国大规模启动高考自主命题已经整整十年。从2004年天津等9省市突然获准起,到今年川渝两地的登台,连上1985和2002年领跑在先的上海和北京,至今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自主命题的阵营已经扩容至15省市。暮然回首,我们又发现:最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已整整十年。
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到改革思想、课程理念的确定,细到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改变,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其“新”是题眼。三年课改成败与否,对广大师生而言,那张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新”卷毫无疑义成为一把标尺。试卷评价,角度多端。卷型不仅有关形式,而且决定内容。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就17份新课程卷在卷型设计上的探索及其不足试作论述,兼以分析语文高考逐步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一、高考自主命题权的下放与新课程改革的区域推进
2004年,发生了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事件。2月1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今年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9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命制工作。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中学方面的疑惑和担忧。在距上海独立命题整整20年后,大范围命题权的下放、大批量命题者的增加将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重大变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代表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全国语文卷高度成熟的经验能否得到充分尊重;教育部考试中心是否仍然是国家权威高考语文信息的发布单位,其业务权威是否得到充分尊重。而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试题的保密工作和权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程度等问题一时也广受关注。第二件大事:当年秋季开始,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将带着疑惑和争论在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4省区率先启动。新课程改革面涉及各方。教材、课时,必修、选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等,一切全是新的。当然毫无疑问,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果不能顺利、平稳地通过三年后的高考检验,那就意味着事实上的失败。
新的课程,新的高考。关键又在新的试卷。试卷命制特别是卷型设计必将成为新高考众多环节中的首要一环。卷型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首先必须高度尊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第二,必须从所在区域高中教学实际出发,设计要接地气。卷型设计一方面必须忠实接受新课程宏观改革思想的指挥;而这种设计又将指导着一个区域几万到几十万师生三年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新课程改革实行区域推进,每一区域必有自身特点;新课程的特质和灵魂就是课程的自主性与开放性。高考是新课程成败的试金石,从设计卷型开始的命题之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另外有些省市在新课程与高考改革方面也会有包括争取独立命题在内的利益诉求。而2003年某省高考试卷失窃事件浮出的安全问题又在高考统一命题权上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各省区课程改革与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得以同步启动、同步推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联。
二、4省区曾有可贵的“超量给题,限量选做”的卷型创意
毋庸讳言,高考是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教材编排的变化、大量选修教材的启用、评价手段的多元等,使得各方都必须经历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海南、山东、广东等4省区在酝酿新高考卷结构的初始阶段的设想是:依照新课程标准,尽可能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紧密联系,选考部分与选修教材内容基本对接。
2006年2月,海南、山东等省先行推出了新课程语文高考“考试说明”的征求意见稿。海南卷的征求意见前后五稿,其初稿对高考试卷的结构作了如下设计:试卷设卷一、卷二两部分,卷一对应必修模块,卷二对应选修模块。总分为150分,卷一必修内容(含写作)分值为100分,卷二选修分值为50分。必修部分设三大板块:积累运用,阅读鉴赏,写作表达。各部分赋分比重为:15分、35分和50分。选修部分按系列超量设题,学生限量选答。每个系列具体设题数量为:“小说与戏剧”和“诗歌与散文”各3道大题;“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各2道大题。考生从12道大题中任意选答5道题即可。每道大题设10分,每一大题内只设2-3道小题。题型主要为简答题、论述分析题、写作题。
2006年4月的山东征求意见稿也“采取长卷命题方式,超量给题,限量选做”,考生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共24分。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即有大量语文选修课程可供师生自由选择。但“超量设题,限量答题”的设计思路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先不说在中学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程是否真正得以开设,就是从“超量设题”本身而言也存在不少技术瓶颈。“超量设题”是对应相应教材内容设题;还是不涉及具体篇目,以能力立意命题;还是前述两者兼而有之?若与教材挂钩,一省之内多教材共存的矛盾无法解决(教材的多样与可供自由选择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若与教材脱钩,那么选考与必考部分的试题(如语言文字运用、诗歌等)如何分工侧重?第三,命题时间有限,命题人手有限,命题经验有限,超量题组确保难度等同的要求如何实现?第四,考生阅读超量试题的基本时间如何保障?其他如试卷的版面过多、印刷成本的增加等也存在问题。
三、“过渡平稳,适量选考”成4省区卷型的规定设计
在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的探索中,各方在新高考试卷与原有试卷的关系等问题也渐渐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新课程语文改革是在继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考试改革也是在继承过去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形式的基础上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基于这种现实的存在和考虑,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要稳,不宜过快。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要与往年保持相对的稳定。难度稳定或适中是新课改试验区关心的首要问题。作为先行者,4省区也坚持认为必须确保新课改的理念在语文新高考中有适度体现。
在各方的热切盼望中,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公布《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相较2006年,其最大不同,是增设了选考内容。但是,该考纲推翻了海南、山东等省与选修教材一一对应的选考方式,将四个选修系列的文本阅读整合成了两大类别:文学类文本(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阅读和实用类文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阅读。这两种文本阅读设置等量、等分值试题供考生选考。而诗歌鉴赏与评价、语言文字运用等选修内容纳入到了必考内容当中。考纲也首次提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的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新考纲在局部考点也有调整,如将2006年的“考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调整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删去了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等要求。
在自主命题的摸索与磨合的历练中,广东、山东与自始至终受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具体指导的宁夏、海南身当重任,率先酝酿、探索和建构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卷型。其间,4省区在考试中心的有力指导下,积极尝试,广泛调研,吸纳民意,开拓思路,实践证明取得了差可告慰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基本打消了实验省区高三师生先前的顾虑;也为陆续进入新课程高考语文的后续省份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多方调查研究,在充分尊重四省区考试主管部门诉求的基础上,吸取了基础教育界特别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合理建议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新考纲确立了对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国家意志:过渡平稳,适量选考。这一国家意志在后续省份的改革中得到广泛遵从。
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4省区分别公布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审定的“考试说明”。海南否定了征求意见一至五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回归考纲设定的框架:山东“考试说明”也仿照考纲,设定了“选考”板块;广东也实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形式,只是分值设为15分;因为宁夏和海南由考试中心负责命题,所以,先期各自推出的征求意见稿对试卷结构的不同设想在正式说明中完全趋同,这也为宁海同卷奠定了基础。
四、2007年6月7日广东、山东和宁海三卷平稳落地
另起炉灶、面目一新的试卷结构设想因条件不成熟而遭否决;实行微调和软着陆的试卷改革方针得到确定。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借考试说明公布之机,四省区不遗余力加强宣传,通过权威渠道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稳定各方情绪。例如,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独家授权《山东卷考试说明》课题组专家解读《考试说明》,就“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在试题中如何体现”、“怎样理解探究”以及“各地市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名句名篇这6分怎么考”等问题答疑解惑。2007年1月下旬,海南和宁夏分别进行了全省区统一的语文调研测试,以便为考试中心命制试题搜集准确有效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这份调研测试卷严格按照颁布的“考试说明”命题,题型、题量、布局、结构等都中规中矩,与最后的宁海卷完全吻合。这次测试,不仅是一次命题试水,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安抚惴惴不安的高三师生,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7年6月7日,新课程高考语文的三份试卷正式面世。4省区在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结构设计上的探索成果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四省三卷,同中有异,异中见新,皆有可圈可点者。在这一次语文卷型改革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凭借着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依然保持着老大哥与引领者的地位,其命制的宁海卷应当代表了国家层面对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结构设计的理想。全卷结构简化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分现代文和古代诗文阅读;选考题则由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构成(选考是新课程高考试卷的最大特色)。第Ⅱ卷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和写作题(原卷首的语知题缩减后移至卷尾与语言表达题合并(这是新课程高考试卷在编排上的明显变化)。
五、陆续跟进省市卷也有创新之处,但卷型整体更趋保守
2007年4省区的新课程语文高考绝不是孤立的事件,4省区在试卷结构设计上探索与创新的成果对后续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省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其趋于保守的设计思想也得到继承和发挥。
2008年的江苏卷在试卷布局上更接近临省山东的卷型,与2007年卷过渡平稳。其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实行选考,这是其有别于四省区卷之处。江苏文科实行30分钟40分的加试,使得文科语文总分高达200分,则是其有别于全国任何试卷之处。在新课程试卷结构设计上,江苏每年都有调整。从2010年起将选考调整为考查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轮考;单项选择题由2008年的10道锐减到2011年的5道: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轮空和主观题容量的增大可能是江苏近年高考语文均分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9年的浙江卷也实行“软着陆”。它部分吸纳了当年四省区“衔接选修教材”设置题组的思想,实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10分模块由考生选考其一的做法,在继承中有创新。当然,这一结构的改革在命题中必须解决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与必考部分的“古代诗文阅读”板块考查内容与角度的关系问题,否则难免有考点重复之虞。2009年推出的辽宁卷完全依照2007年宁海卷的布局和结构,这是所有独立命题省份中试卷面貌变化最巨者。而福建卷在现代文阅读选考分值上学习广东,取了较为适中的15分,加上原有文学名著阅读中5分选做题继续保留,使得全卷的选做分值仅次于国标卷。另外,福建卷继续保留独有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板块,是全国唯一将中外名著课外阅读和文化经典《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纳入考查范围的一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