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 郭亦文

摘 要:本文作者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意义、整合的效果、整合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31-00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点。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教师也能从容走出“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困境,激情引趣,变讲为导,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意义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多媒体的优势,不但能够将教材中的某些情景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且还能借助于网络开展有关课题研究,把学生由单纯的知识受众者变为未知领域的探究者,由此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再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由此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

教师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轻松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符的、较为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有关病毒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2003年各大新闻媒体报道SARS病毒在我国传播与危害的情境,提出为何人们对SARS病毒如此恐惧,SARS病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具有怎样的结构以及主要侵害人体哪些细胞等问题,而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学习主题。

2.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样觉得,学生学习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提供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线索,也就是教会学生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进行发现、探索、认知社会、获得信息且最后完成意义建构。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借助FLASH课件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了解能量转变的实质。

3.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或讨论。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搜集并整理有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某一课题的知识。

4.检测评价

利用多媒体检测软件或自制JAVA网页实现在线检测与评价。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开展多分层次检测与评价,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评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反复练习与评价,令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突破生物教学重难点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愉快教育”,更是“效率教育”。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需要教师课前付出艰辛的劳动,包括搜集并整理有关素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美化,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等。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却是轻松的。教师可以将多种教学资源如图片、声音、文本、动画、影像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增强了课堂容量,更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学习《细胞增殖》一节时,有丝分裂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通过观察书本上的那几幅静态的图片,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CAI就可以形象的演示细胞有丝分裂的详细过程,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变得妙趣横生。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将声、光、电等信息源整合到多媒体CAI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拓展知识容量和密度。

例如,在讲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涉及到植物的向性运动、生成素的发现及产生、分布、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以及植物激素之间的生理与协调作者等知识点。如果按照常规讲解式教学,不但占用较多学时,而且学生易于遗忘,因此笔者运用了flash动画来揭示生长素的特性。同时在CAI中设置了相关的实验——“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探讨论,最终启发学生得出了“生长素的双重性”的结论。在学生初步掌握生长素的特性后,继续跟进,运用自制动画设计题目,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植物的生长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一种很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了这个知识难点的学习。

五、走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误区

1.情境教学不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多媒体CAI虽然能够创设出较为逼真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知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并能直观地了解物质交换过程,但却潜移默化地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实地观察认真分析周围的生物现象才能提高,才能密切理念与实践的关系,提高生物学科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

2.不考虑内容难易滥用多媒体

高中生物学有很多内容学生在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中都已经接触,对这些内容教师只需要简单讲授学生就能明白,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因此简单内容的教学也使用多媒体是一种设备资源和教师资源的浪费。

3.设计不精

有些生物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教育信息简单地做成文档,甚至把课本内容略作删节搬上屏幕,没有形象的图片、动画、声音,这实际上并不是多媒体课件,只能称为电子教案,由于生物有相当比例的内容比较深奥抽象,这种电子教案的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好,有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采用过多的声音和音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的目的,这同样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给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CAI、多媒体软件等手段丰富和拓展学生们的生物视野空间,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戴小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中小学电教:下,2011.09

[2]李冰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2011.11

[3]吴绮珊.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探究实验的整合,教育信息技术,201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