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表情:唱歌教学的支点

作者: 郝华秀

摘 要:唱歌教学应走出重理性和唯理性误区,深入挖掘和展现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唱歌教学; 情感; 表情; 根本; 关键; 支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44-001

近几年,连续听了几个县区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唱歌教学课,老师们精巧的设计和构思,现代的教学媒体使用,充满张力的互动的课堂,使我收益匪浅。但也有老师教学内容与方式游离于歌曲的情感表现内容之外,忽视音乐情感的体验,呈现音乐情感的方式(表情)单一,背离唱歌教学的主旨,这引发了我对唱歌教学追问,唱歌教学的基本价值在哪?支点又在哪?

一、艺术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乃是唱歌教学的根本

音乐包括歌曲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歌曲的情感,不仅通过纯音乐的形式(如:旋律、节奏、和声、伴奏等)来表现,它还通过文学语言(如:歌词)的形式来表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显得更突出。唱歌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意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的。因此忽视歌曲的表演内容、情感内容,过多地将唱歌教学定位于理性认识上,是唱歌教学的一个误区。基于此,在唱歌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情感表达、情感体验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关系。

有些老师认为: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不过关,很难学好唱歌,当然,也就谈不上独立地学好唱歌了。其实,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见解。因为他们把局部看成了全局。学唱歌犹如学说话,学音乐知识(尤其是学识谱)犹如学语法,学音乐技能(如:唱歌技巧)犹如学发音,不都是属于同类性质的事物吗?因此,在唱歌课中,如果硬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凌驾于艺术实践之上,那将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应成为唱歌教学追求的目标,艺术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乃是唱歌教学的根本。

二、选择恰当的表情是唱歌教学演绎情感的关键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歌曲表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呈现方式,选择恰当的表情是唱歌教学演绎情感的关键。为此必须弄清决定歌曲表情的因素(歌词、体裁、结构)和表现歌曲表情的手段(力度、速度、音质),选择恰当的表情教学的方式。

1.准确理解和体悟歌曲的歌词、体裁和结构等因素

歌词是作者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它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及情感。尤其是那些重要题材,就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态度及爱憎。例如:《苏武牧羊》这首歌,通过歌颂苏武“心存汉社稷”、“留胡节不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乃至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又如:《踏雪寻梅》这首歌,通过描绘雪中寻梅、赏梅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梅花耐严寒、傲霜雪之特性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可见,歌词是决定歌曲表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歌曲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歌曲的情感,常常是欢 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存的……可见,歌曲的体裁也是表情的重要依据之一。

歌曲的结构——大至全歌,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和美感。唱歌,就是要把它的内容及美感表现出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歌曲的表情是歌曲的结构所要求的。美国心理学家穆塞尔和格连说:“表情是由音乐的结构要求它具有的,而每一种表情的细微变化的目的只是把那音乐结构中的美感和它的含义解放出来。”

2.恰当把握和使用力度、速度和音质等手段

歌曲中的力度绝不等同于物理学上的力度。如果人为地规定:多少个分贝算作强,多少个分贝算作弱,这样就未免太机械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也难于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人们的感觉常常有一种错觉,而且是被人们所接受的错觉。即:在一个极弱的声音之后出现的强音,比一个中强的声音之后出现的强音,其力度对比程度要鲜明得多。因此,歌曲中的力度总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强弱尺度是无法掌握的。

决定歌曲力度水平的不是教师的主观意愿,而是歌曲本身。例如:《毕业歌》的力度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的力度,从整体上看,前者较强,后者较弱。这不是哪个人所规定的,而是这两首歌的内容、体裁、结构等多种情感因素决定了的。所以,歌曲的力度根据歌曲本身及演唱者的具体条件而定。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表现歌曲的需要及学生声带的承受能力,对歌曲的力度做了适当的、留有余地的选择。

任何一首歌曲都不会在同一个力度上始终如一地演唱下去。如果是那样演唱的话,那肯定是没有表情、没有审美价值的。因此,根据歌曲内容、结构、情感的需要,特别是歌曲情绪起伏及高潮部分的需要,设计歌曲的力度层次——哪一部分弱,哪一部分有起伏,哪一部分强,什么地方渐强,什么地方渐弱等——是表现歌曲情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适当地掌握歌曲的速度也是很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欢快活泼的歌曲,需要较快的速度;抒情平稳的歌曲,需要适中的速度;低沉压抑的歌曲,需要较慢的速度。假如,歌曲的正常速度被改变了,那么,它的情绪也就被改变了,严重的时候,还会歪曲歌曲的形象、破坏其应有的情感,失去了它应有的审美价值。所以,适当的演唱速度是表达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唱歌教学中,良好的音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感的有效方式。所谓良好的音质是与学生的自然声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唱歌时控制嗓音的动作是完善而自然的,能够正确地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知道并能够使用头声,发出的声音圆润动听,能够正确地控制歌曲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有意识地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让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嗓音,才有利于更好地演绎歌曲蕴涵的情感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