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的几点建议

作者: 蒋少卿

摘 要:教材编写遵循大纲,教师教学要依照教材,要忠于教材。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而且,新课标强调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但就学校教育而言,教材依然是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教师; 新课标; 新课程;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56-001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教师处理利用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同时也是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体现。那么,就中学地理教材及教学的特点,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地理教材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在教学中提出了下列处理方式:

一、应从社会化、实践化的高度处理地理教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在学习中的新发现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具体的实际活动,任何创造与新的发现都是不可能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只听别人讲,实际去做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也更能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创造性的社会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摸索、去思考、去发现。

二、应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角度处理地理教材

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动力,因为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以获得新知识。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激发创造动机和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应善于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探究“问题”的形式,形成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接”,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溯本求源的愿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对地理教材的问题化处理要引导学生尽力凭借合作学习等努力去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但是教材的问题化处理要避免走“凡事必问”,学生只能被动应答的“满堂问”的老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助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思考问题的积极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迪,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索动力的效果。

三、从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生活化的角度处理地理教材

当前课改中教师所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为此,教师必须将地理教材知识情境化,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形真、情切、意远、思趣、美感的教学情境,制造悬念。教学情境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有所感悟,继而引起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情境化,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亲身体验,感悟道理,得出结论。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让课程回归生活,正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时要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的对接,促进学生学会运用来自现实世界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教材,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认识到学生对教材内容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哪些可以作为该教学内容的铺垫,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选取学生生活以及他们关心的现实和社会问题等为主要素材,加以综合化、典型化和主题化,使教材的处理更加贴近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统领全局、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整合,灵活运用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弥补教材局限性

灵活地运用教材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如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没有城市功能区铺垫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呢?在教学中就可以由前面学习的城市用地形态、城市用地类型、同种用地类型对土地位置需求相同、相同的用地类型产生集聚形成功能区到城市的空间结构,这样就突破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难点。教材虽然是权威的,但也不可能全面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教材中有些现象与本地区实际相差较远,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从学生经验出发,对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做出理论分析,这比硬搬教材中的案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取舍、补充几乎是每节课都会遇到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明细化、系统化,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难度。如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要展开或补充。新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让学生自学。

教材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中,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