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莫宇红

摘 要:撰写科学著作,发表科学论文,历来被认为是科学家的“专利”。科学家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往往成为世人判断其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基于科学论文在科学研究中如此重要的地位,作为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科学老师,当然就有必要从小教会学生写科学小论文(下文一律简称“小论文”),托起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国家从小培养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 写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2-001

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动手实验的过程。当然,学生的这些表现是不成熟、不系统的,这就要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隐约可见的创造性思维火花,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思考,写出独特、有创见的小论文。我由经验得出: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必须遵循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一、激情与引趣

小学生一般都怕写语文上的命题作文,这种望“文”生畏的心理,对他们学写小论文是一种严重的干扰。为了避免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教师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诱其入“围”。

根据“学会参与”的教学理论,教学生写小论文,最初的期望只能以“零”作起点,即一开始并不要求写出小论文(即“零”),但学生却人人参与了(即“起点”)。这听来玄乎,实则只要设计一张“观察、实验报告”表格(下文一律简称“报告”)就行。

在教学中,只要经常让学生观察、动手,并通过讨论自行得出初步概念,再经教师小结,学生就都能按要求填写“报告”上的“观察、实验目的”(以下省去“观察、实验”字样)、“器材”、“内容”、“现象”、“结果”和“得出结论”等项目。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阶段是“扶”着学生走,告诉他们如何逐项填写。第二阶段是“半扶半放”,学生自行填写后,大组交流,纠错订正。最后阶段是“放”,要求学生在填写“报告”量的积累上,写“观察日记”,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质的飞跃。

二、巩固与开拓

写好小论文,得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底蕴。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让学生观察、实验的条件,并在观察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有关知识准备等方面做预先指导。开拓,指的是拓宽课外知识,当学生对自然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常会更深层地质疑。“疑”能产生动力,并孕育发现。这些“疑”源于生活,高于教材。如果趁势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科技书籍,他们就能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在解疑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与思考

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小论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学会确定自己的观察路线,有条理、有层次地组织活动,并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观察实验课上,学生学会了直接观察、对比观察、解剖观察等众多观察方法,他们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乃至成功者,总有一种要将之诉之于众的情感冲动,常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如学生在天寒地冻之际发现室内玻璃上有冰花,脑中顿时冒出了问题:“室外气温低于室内,为什么冰花结在室内而不在室外?”在科学老师的启发下,他再三思考写出了小论文《奇异的冰花》。

四、实验与发现

在课堂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往往退居辅导地位,而更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因而,当学生在课外遇到某些特定的问题时,那种利用实验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心理状态,会促使他们去动手实验,并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一位学生在一场大雪后,突然发现家门前仍堆满厚厚的积雪,近在咫尺的公路上却只有雪水,感到很奇怪。教师帮他把这一发现提炼为大家课后研究的特定问题后,学生们便分组实验,用装了重物的小汽车快速地在门前一块积雪上开动,积雪渐渐成了雪水。在这个事实中,有一些表面上不相关的教学内容是事情的“条件”。只有启发出这些条件的相关联系,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简化、跃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发现汽车的重量和高速行驶的车轮与积雪摩擦生热;又发现碾碎的雪比整块的雪吸热面积大更易融化;还发现积雪融化的速度与汽车的重量有关……于是,学生写下了一篇篇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的小论文。

在这种课外的定向实验活动中,学生们增进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形成了较系统化的内部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在面对新的教学活动情境时,富有极大的创造性。

五、研讨与争论

在科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还为他们“标新立异”、突破书本和老师的框框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常因发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而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样的研讨和争论,往往孕育出学生的发现、创造和成功。写小论文的题材也常应运而生。

在研究“纸飞机下落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们大胆提出假设,精心设计实验。有人提出“纸飞机下落的速度与机翼的长度有关”,他准备从机翼中心连接处撕开来改变机翼长度,然后再严格控制变量,实验收集证据。此时教师诱导学生对这个实验设计提出大胆的质疑和改造。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抒己见。有人指出这样不妥,因为在改变机翼长度的同时,机身的长度也改变了;有人建议通过剪下部分机翼来达到目的,但此时又有人指出这样做后飞机的重量也改变了,建议机翼的长度通过折叠来改变,或者把剪下的机翼部分用回形针固定在机身上……学生们在研讨、争论下设计出了更好的对比实验。学生执笔写下了一篇篇小论文,文中洋溢着学友间研讨、争论的乐趣。在这种研讨、争论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学生的小论文纷纷获奖时,这小小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并化为他们克服困难、再接再厉的动力,化为他们长久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崇尚科学、创造未来的愿望和理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供活水、当好“向导”,把学习变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写出清新活泼的科学小论文。这样,定能不负众望,培养出一代新世纪的科学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