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导”一“回顾”

作者: 吴涧石

摘 要: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都建立起自己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把握住前概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科学教学效率,这是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为例,详细分析了学生前概念的特征,阐述了从前概念出发,把握教学的理论支撑,论述了如何从三“引导”一“回顾”这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科学; 前概念; 引导; 回顾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8-002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内容。本课是引导学生将自己身体的消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引领学生探究食物吃下去后在体内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等。但是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结构以及一部分的功能。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这些认识和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被称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这是教师在执教小学四年级科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中的一幕:

师:小朋友手中的馒头进入口腔以后,会到哪里去呢?将会在身体里做一个怎样的旅行呢?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来画一画小馒头的旅行图呢?

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消化图

学生部分消化图作品

一、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前概念”的表现特征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本课的人体消化知识之前,他们对于这方面知识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根据学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前概念”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前概念往往都是直接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还有的来自于广告等方面的宣传。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还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例如:有的学生往往会认为食物在口腔内咀嚼过程中就已经充分消化了。

2.学生的理解易产生偏差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的阶段,他们的认识容易产生错误,有时会把一些片面的特点与事物的主要特征相混淆。在学生的认知中,他们凭借个人的经验还无法分清个别与主要、片面与核心。例如:学生往往在生活中,特别是一些药品广告中看到胃的蠕动,就会片面地认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仅仅停留在胃部。

3.学生的认识易夸张想象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会在自己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有时加以夸张,偶尔还会出现添加童话般拟人的色彩。例如:在想象小馒头的消化过程的时候,很容易会把故事中的成分和自己的主观想象加入到科学的概念中。

4.学生的认识水平常因人而异

有时,对同一消化现象的认识,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解释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例如:学生对于食物消化以后产生排泄物,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等。

二、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教学的理论依据

基于学生带着前概念走进《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课堂这一事实,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头脑中概念存在的状况,了解这些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对于人体消化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以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为核心,有序组织科学探究和教学活动,采用三“引导”一“回顾”,分步推动学生概念的转变。

理论支撑一: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

理论支撑二:斯太威和伯克威茨还提出“认知冲突”的策略。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现象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的现象之间的矛盾;接着再让他们意识到对同一事实的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现象之间达到一致。

理论支撑三: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转变学生前概念需要建立在学生课堂真实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已有教学经验表明,有效的认知冲突能更有效地实现概念的转变。

因此,基于这些理论的支撑,我们应该从学生前概念出发,通过三“引导”一“回顾”,来把握《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教学。

三、三“引导”一“回顾”——从前概念入手,把握教学

1.把控预测环节、“引导”暴露前概念

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导入环节,为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投入到概念转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确定课堂教学研究主题。通过在课堂上呈现直观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前概念的暴露及转化激发必要内在动力。在明确了探究问题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就研究的主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展开假设或作出预测。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能充分引出学生原有的想法,暴露出他们的前概念。

案例:

1..1(教师出示课件人体轮廓图)。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小馒头在这个身体内部的旅行线路是怎样的呢?在旅行的途中先后会遇到哪些消化器官呢?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师:我们能不能根据平时的知识,把你所想的,在这个人体上画出来,并标出你画的这些消化器官的名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学生两人一小组,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人的消化器官)

1.2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在课件的人体轮廓图内上作画。

1.3讨论,集体评价:你们觉得这个小朋友画得对不对?哪些地方和你画的不一样,你们能说一说吗?

1.4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正确的答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到底谁画得最接近事实呢?让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好吗?

在此环节中,一般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谈话,通过学生的绘画以及交流后的研讨来展现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现场收集到的学生前概念状况与在课前调查了解的学生前概念状况进行一定的综合与比较,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前概念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组织安排,加强后续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针对性。

2.做实探究环节,“引导”重组科学概念

此处所说的探究环节,主要指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针对各自提出的科学假设、预测而作的自主观察、实验的活动,以确切的事实或数据来验证原先认识的真伪。

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的具体教学中,把握好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可以着重把握两个教学节点:

①把握教学“消化器官的排序”。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来引发他们和原有“前概念”之间的矛盾碰撞是非常重要的。而呈现正确的消化器官的排序,也就是消化的先后顺序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一般为学生提供比较直观的教学材料,采取比较直接的观察方法。如:利用媒体直接表现消化的过程;利用人体图片或者人体模型直接呈现人的消化器官的组成;利用一些辅助性的消化器官小卡片,组织“小游戏”让学生来将消化器官进行先后排序;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白板”技术演示消化器官的组合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88,89原版全文

②把握教学“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这部分主要以“推测——两个探究实验”的形式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引入人体消化器官模型,即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消化器官模型,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器官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来推测其功能。随后在推测的基础上组织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用一根装有几粒煮熟的米饭的塑料吸管来模拟我们的食道,并通过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使米饭进入下一个器官这个问题,总结出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第二个实验是用一个装有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的塑料袋来模拟胃,让学生通过挤捏口袋模仿胃蠕动过程中对食物的磨碎作用。

作为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关键步骤,探究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真切地觉察自己原有的想法与实际活动中得到的结果的不同,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亦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冲突。当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活动(如观察、实验)来修正自己的原先想法,初步接受新的想法,即形成科学的概念。这与教师直接否定其原有前概念而告知科学概念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

3.利用巩固环节,引导应用新的概念

对于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的那些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所以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而且学生即使在已经接受相关的科学学习后,对于相应的问题往往还是不能深刻理解。已有教学经验表明,当学生刚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时,这个概念在其认知结构中往往是孤立的,很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经过有效的自主探究,主动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教师要关注学生前概念转变情况,及时巩固、迁移新科学概念,并将新科学概念系统化。

案例:

3.1师出示课件人体轮廓或者出示人体模型框架。

3.2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消化器官的本领、他们的名称以及消化的先后顺序,现在,老师想把他们放进人体的身体里面?应该怎么放呢?

学生上台在课件上操作,将消化器官装进“人的体内”,或者将器官模型放入人体模型框架中。

3.3讨论:他安排的对不对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3.4播放人体食物消化整个过程的视频,进行集体修正。

4.重视总结环节,回顾概念的转变

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的教学中,总结、回顾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个人对课堂中所研究问题的认识过程,形成更为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新科学概念的印象。

案例:

4.1师出示上课初学生画的消化图。学生小组也取出自己画的作品。

4.2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的作品?你们觉得这些作品画得对吗?说说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你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可以怎么修改?

4.3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讨论。

4.4学生根据新知,修正自己的作品。

在本课的回顾阶段,教师应努力做到前后呼应。通过与前面自己的画作比较,促使学生回顾自己原有想法的改变过程,明确想法改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消化和消化器官的认识,修正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圆满完成了从前概念——科学概念转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要合理地因势利导,运用三“引导”一“回顾”,把握好教学,使科学探究有效进行,使学生科学概念正确建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当然,在其他教学内容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学环节可能并不局限于以上几个环节,还需视实际的探究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另外,转变学生前概念的方法也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40分钟时间内,应延伸拓展至课前及课后,教师只有在组织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全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转变状况,才能真正有效地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切实地将学生引领至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教学新理念

[2]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88,89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