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三点做法

作者: 王安梅

摘 要:语文是对母语应用的工具学科,语文课堂的高效实施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老师在课堂教学层面提出的最大挑战。如何在课堂教学层面让语文教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大可能地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性;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06-001

过去的语文课走失了感性和激情,坠进了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现在的语文课则更多的求活求鲜,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使语文课堂做到既气氛活,又效益高,回归语文课的本真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要使自己的课堂更具高效性的话必须如果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有效对话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重分析的教学方式,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需要注意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实施是不是从实际出发,是不是探求实效了。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有的课堂上老师却是一问到底,或者提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对不对呀?”“有没有啊?”会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位教学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信心,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都不是呐喊出来的,而是冷静地思考、深刻地思考的结果。是实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热烈。切不可把缜密探讨的一堂课,演成一幕闹剧。”因此,课堂上的“活”不应是形式上的活,而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将“活”落实在促进学生的思维上,让学生思维活。如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老师梳理出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是什么意思?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课堂是活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的碰撞、火花的闪现。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僵化地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就喊停,没有具体的分工和学习目标就安排小组学习,有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合作,是老师用来表演的道具,应该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剔除出去。

二、在媒体的有效使用中提高课堂高效性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这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的老师把握不好,一堂课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出现了“机灌”现象。

一位教师在上《乡下人家》一课时,一堂课从头至尾以课件贯穿始终,一些精美的图片确实能创设教学的情境,把城市里的孩子带到农家生活的独特氛围中。但是有些图片略显多余,如教学“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时,给学生看一只鸡的图片,这句话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抓住“肯定、照例”等词语帮助学生体会乡下的独特之处是随处可见鸡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等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如果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三、在合理的课外拓展中提高课堂高效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深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穿插了雨果的文章,并以其贯穿始终;补充了侵略军掠夺时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统统掠走”;补充了李大钊的诗歌,补充了当时国人对掠夺行径的反应等等,大大丰富了课堂知识。使学生合上书本走出课堂时,在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愤怒,更多的是思考和责任。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局限于形式,为补充而补充,课堂里充斥着音乐、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一堂课老师很忙碌,教室里很热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是课堂“语文味”的缺失。阅读教学拓展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些拓展平台的创设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细心聆听、善于欣赏中看到孩子生命的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以上三点,我们始终要明白: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