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信任

作者: 翁海俊

摘 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信任的心态对待自己面对的一切,信任同事才能很好地合作,信任学生就是无声的教育。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信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信任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 信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46-001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劳改犯人在外出修路时,捡到了1000元钱,不假思索地交给了警察。可是,警察却轻蔑地对他说:“你别来这一套,用自己的钱变着花样贿赂我,想换资本减刑,你们这号人就是不老实!”

囚犯万念俱灰,心想这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了。晚上,他越狱了。他乘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上很挤,他只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进厕所,关门时却发现门扣坏了。她走出来,轻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

他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点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而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严严把守着门。在这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他下车到车站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来自灵魂深处,胜过金钱和武力,给人自信。如果没有那位姑娘的信任,恐怕他的逃亡生活还在继续或者还会给周围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这位美丽故娘大胆的信任唤醒了他的良知,是信任教育了他。这是多年牢狱生活不一定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被信任就是被教育,能得到美丽姑娘难得的信任对劳改犯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和震撼,使之重新审视自己,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价值的生命才有意义,信任使人弃恶从善,走向新生。

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太多的怀疑。班上的灯泡坏了要怀疑平时调皮的学生,其实是自然损坏;学生作业未做要怀疑学生回家贪玩,没有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在心上,其实是学生不懂而不会做;学生某次成绩考好了则被怀疑有作弊的可能,其实是学生的进步;考试时监考老师不敢离开考场半步怀疑学生要偷看,其实这是老师不信任自己。凡此种种不信任的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在教育学生,实际上是在心理上排斥学生、暗示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持怀疑心态。学生整天生活在不被信任的环境中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亵渎与伤害,是背离教育本真的伪教育,有信任才会有教育,一个充满怀疑的环境是不具有教育的潜能的。故事中的警察因为不信任劳改犯的善行才导致劳改犯越狱的恶行,不被信任即使有向善之心也会被淹没,很容易被推向道德的沟壑。实际上许多问题学生就是在不被信任的环境中产生的,有时候是我们教师自己“造就”了问题学生。爱迪生在他老师眼里好像就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不被信任,劝其退学,只有了解自己孩子的母亲给了他信任,使爱迪生热爱科学的信心更加坚定,最终成为“发明大王”。信任如星星之火点燃了爱迪生跃跃欲试的萌动的心。只有信任才能教育好孩子。

美国著名篮球教练奥尔巴赫说过:“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知道自己无用。”《圣经》里也说“凡事相信、凡事宽容、凡事感恩”,规劝世人宁愿去相信别人一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信任的心态对待自己面对的一切,信任同事才能很好地合作,信任学生就是无声的教育。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信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信任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