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幽默艺术激活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几种策略
作者: 柳青摘 要:本文首先剖析了课堂幽默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再从幽默导课,激情提趣;幽默纠错,指点迷津;漫画教学,幽默先行;善用幽默,款待意外等具体教学情景中加以阐述。
关键词:幽默艺术; 历史与社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14-002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命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教学之法也应张弛有度。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各方面的实际,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导致课堂语言贫乏,索然无味,其结果是学生产生知识感知的听觉疲劳,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并且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就可以使课堂跌宕有致,谈笑风生,从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多种多样,而幽默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将直面课堂教学,用具体教学情境来剖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师怎样用幽默来激活课堂的技巧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二、幽默的内涵和作用
1.幽默的内涵
“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里:“煦兮杳杳,孔静幽默。”不过这里的“幽默”,是“幽静无声”的意思。而现在使用的“幽默”一词是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幽默能让人在开怀大笑的瞬间领悟事情本质、洞悉事物内涵,是一门令人神往的艺术。
课堂是智慧的课堂,而非玩笑的茶馆。课堂幽默同相声、戏剧、电影、电视的幽默不一样,它亦庄亦谐,是一种庄重的幽默。
2.课堂幽默的价值与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新课程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感性的、拓展性的文本史实材料、图片,给课堂平添了几分精彩。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幽默能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更是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学幽默有分寸,诙谐有尺度,能自如拓展教学的空间,也才能更为潇洒地演绎个性教学,做到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
三、课堂幽默艺术的运用
1.幽默导课 激情提趣
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用幽默语言导入新课,可以做到先声夺人,以无限的知识趣味紧紧捉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上课伊始便快速进入状态,生成课堂焦点,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一次课前两分钟,我在3班教室候课的时候,发现在电视机柜下边有一略显干瘪的篮球,想到今天要上课的内容恰好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框,计上心头。铃声一响,我便按刚才的设计进行了如下操作:
师(带着几许笑意):同学们,老师刚才看到了我们教室里有一个小伙伴非常空虚、寂寞,显得很孤独、落寞,静静地呆在一边,老师真是很同情他啊!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
生(困惑中带着兴奋)左右顾盼,相互猜测。
师(微微摇头,作轻声叹息)慢慢走到讲台右侧,眼光扫向篮球一侧。这时,已经有几个同学发现其中奥妙。
生(更兴奋):老师,你说的不是人,是班里的篮球。
我见时机已成熟,便拿起篮球向学生示意(学生先是一愣,随即被老师的幽默逗出一片善意的笑声),这时就有同学说这球是他从学校操场边捡来的。
师(神态专注):为了给它解除孤单,我给它带来了一位真正的伙伴(从讲台下拿出了地球仪,并将它们放在了讲台上)。
生(齐声说):是地球仪!
师:接下去我要请几个同学来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可以从形状、结构、功能或用途上作比较(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
我顺手写下板书——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以篮球作为新课导入的媒介,巧妙设计,用幽默诙谐的神态和语言,亦庄亦谐地引出本课教学的内容,既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也达成了一定的情感教育。这样的新课导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幽默纠错 指点迷津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或理解误区。为避免这类错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教师可以运用幽默来点化,在笑声中将误区扫清。
在关于七年级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内容的教学中,曾出现了这样一幕。当我讲到地图上比例尺的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这时,有一个学生就表示了不同意见:老师,不是有些图它要比实际的事物来得大吗?那么,有时比例尺是不是也会是放大的?当时我一听,这也算是一处学生常常会混淆的知识点。我便很认真地请这位同学举出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这位同学翻出一教育杂志上的一幅细胞图来,让我“鉴定”。这时,我(略带微笑地,一本正经地)对着该同学说:谢谢这位同学帮老师找了一幅好图,而且,真的是一幅好——图啊!“好”字用了拖长音,“图”字还特意念了重音。接着,我说(并让同学们思考):此图非彼图,此比例尺也非彼比例尺乎?经过同学讨论,大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果:地图不同于一般的图,地图中的比例尺肯定是缩小的,要不,地图还有什么实际用途和价值。我进行补充说明了地图虽也是图,但是和一般的图还是有一些差别,例如地图的比例尺肯定是指图上距离要小于实际距离,所以比例尺它又叫“缩尺”。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虽然观点错了但还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纠错的机会。同学在笑声中也给了这位同学许多的掌声。
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老师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予以重视,加以解决。
3.漫画教学 幽默先行
漫画教学,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其味无穷,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历史与社会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力量。
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二框耕海牧鱼的教学时,当我讲到日本政府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中有一项措施叫“禁渔期”,并例举了我国也有同它相类似的政策“休渔期”,就有一学生提出疑问:“渔民既然以捕鱼为生,两国政府作出这种规定,难道不是断了渔民们的财路,他们会同意并遵守这项政策吗?”这时我想到了一幅漫画“小鱼的悲哀”,借它一用,或许会比我纯粹的理论说理来得管用。我通过搜索并展示了这幅漫画(见下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有了直观而形象的漫画,有几个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我见时机成熟,便又提出一问:除了“小鱼的悲哀”,你还能想到哪些更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标题呢?于是“小鱼,小孩”、“人类的杰作”、“拒绝长大”等一些富有创意的标题在学生欢声笑语中产生,我也趁机赋上一标题“财路,后路,哪个为重?” (并故作沉思不解状),学生再仔细对照漫画,不由得发出会意的笑声。
漫画因其直观、形象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又因其具有幽默、讽刺性而为教师广泛采用并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4.善用幽默 款待意外
演讲家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师生之间常常需要这种“液体”来“润滑”,因为它可以更自然地、不着痕迹地将一些“意外”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4,15原版全文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四框文人的世界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插曲:地点六班教室 我刚放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画像,就听到一片笑声还夹着几声故意为之的哈欠声。呵呵,有戏了!仔细一瞧后排一头“醒狮”正张着嘴打着哈哈,还有几位在朝他挤眉弄眼。见我疑惑着,一位好心的女生指指图片再指指后边那位仁兄,会心地一笑。呵呵,好家伙,总算明白了!原来图片上的关汉卿的样貌和后边的那位可爱的仁兄还真是有得一拼哦!身材胖胖的,光从外形还真的有几分相像呢!然而,我心里边知道,这位胖胖的男同学可是个不喜读书只爱偷懒偶尔课堂还要趁老师不注意小睡一会的人物哦。于是乎,暗自思量,计上心头,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环顾四周,轻松地问):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他们(故意加重语气)有什么共同点啊?
生(做雀跃状,有几只手举起来了):我来说。
师(用赞许的眼光巡视一周,故意作了沉思状):同学们都挺积极,不过,老师在想,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就把机会让给最后那位同学吧!
生(可爱的胖男生带点不自然的神情,夹着些羞涩):共同点是胖呗,哦,还有挺自信。
呵呵,有意思!还有,自信呢!我又想索性来个正面突破了!
师:我们都知道,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博学能文、滑稽多智。出入歌楼酒肆、瓦子戏场,熟悉民间生活,有时自己还浓墨登场,亲自演出呢!这的确是对杂剧艺术的爱好和对个人的自信。另外,在1985年,他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和我们熟悉的孔子齐名哦!这可是一种别人对他的信任哦,我们也可以叫“他信”。
生(纷纷思考,不少人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我走到那位还站在那儿回答问题的男生旁边,拍拍他的肩膀,继续发问。
师(略带笑意,调侃地说):我们见到了关汉卿的自信,能告诉我你的自信是啥吗?等等,除了刚才你说的胖哦!
生(发出善意的笑声,挠挠脑袋):呵呵,好像我除了胖胖的自信,真的没什么啦!
师:不是啊!我听同学们说,你的力气蛮大,运动会上实心球可是你的强项,你往那一站,别人便已惧你三分了!恐怕,关汉卿在场,也不敢与你一较高下吧!同学们,你们说呢?(引来同学们的又一阵欢快的笑声。)
生(腼腆的样子):呵呵,对这,我有信心!只是……(欲言却止)
师(我看时机已成熟,便来了个顺水推舟):是啊,你也有想为班级争光的想法和实力,不妨少长几斤肉,多看几本书,来个“能文能武”,岂不美哉!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众多鲜活的学生个性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幽默因课堂而生,幽默更因学生而生。课堂的意外更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化解,甚至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资源。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框“两极”与“冷战”的教学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幕:当我正和学生赏析“古巴导弹危机” 漫画,概括其寓意之时,突然,教室外走廊上飘来一阵歌声,清晰却又是那么的“刺耳”。教室里一阵骚乱,顺着学生们被吸引过去的目光,我也注意到原是一家长手机的彩铃惹出的“祸”,随即听见有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是“死了都要爱”(一首最近挺流行的歌),哈哈!”,“不得了,得赶快想办法!”我暗自思忖。
师(诚恳状,很高声):同学们,如果老师没听错,这铃声应该是“死了都要爱”吧?
生(欣喜,惊讶!):啊!没错,老师也知道?
师(微笑):如果谈判桌上的赫鲁晓夫(1962年)当时也可以配上手机(最早的手机出现在1984年)彩铃的话,我想应该也是 “死了都要爱” 这个曲子,不,最好是“死了都要按”!
在同学们惊讶的神情中,我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漫画,搜索信息,想想原因。最后在听了几位男生的回答后,我作出了这样解释:“看,在实力略逊一筹的赫鲁晓夫虽然累的是满头大汗,却同样手握着让肯尼迪忌惮三分的核弹按钮,如果对手一动,他也将会作出一个动作,这是一个会让美苏双方同时毁灭的动作,也可能是他这一生最后的唯一一个动作。同学们,这是不是叫作““死了都要按”呀!
(哈哈哈……)笑声洋溢在整个教室。
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或意外。教师应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以幽默的方式来缓解由课堂意外引发的教学矛盾。幽默有时有讽刺成分,但绝不是挖苦,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是怀有热情的期待,富有浓浓的人情味。可以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
四、结论
总而言之,课堂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经过时间反复证明了的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持剂;是课堂求知解惑的催化剂;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润滑剂;更是形成课堂愉快氛围、师生和谐相处的黏合剂。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与社会的教师,应该努力从新课程教材内容本身和教学情境两方面入手,细心寻找教学契机,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教学艺术,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欢声与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知识,得到情感熏陶。让幽默去营造愉快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海滨,沈涛.“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载于 http://blog.cersp.com/
[3]“如何开展幽默教学体系课题” ,载于http://www.5alw.com/
[4]“让幽默与教学同行”,2002年第四期《汉中教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4,1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