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博客协作中的隐性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

作者: 左延金 肖爱玲

摘 要: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博客协作中的隐性知识,是在博客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共同体是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隐性课程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如何开发博客协作过程中的隐性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两个问题。

关键词:博客协作; 隐性课程;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16-001

一、隐性课程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由教育者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地、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主要以不可控制或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发展能力,其影响具有持久性,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积的。隐性课程具有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博客协作过程中的隐性课程是在博客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体过程性。而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过程交互的结果,有效地开发博客协作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才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二、如何开发博客协作过程中的隐性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

1.建立使用博客进行交流的机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用各种方法将学生与网络隔离开来,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但任由学生自由上网,也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建立一个使用博客进行交流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规范博客行为,倡导文明使用博客。语言与文明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博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博客只要开放了权限,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因此,在博客的使用过程中,切记不能有对同学或其他人有攻击性的语言,或者是其他不文明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博客是记录自己学习体会,与别人分享学习经验、探讨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在博客的主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避免一些无关的主题,不要随便地转载别人无关的文章,更不能随便贴几张图片上去,应付差事。

其次,要合理使用博客,避免学生借上网写博客之名玩流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多停留在上网、玩游戏。而信息素养方面的兴趣则很少。如何让学生转变观念,不将兴趣停留在表面,应掌握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第三,要规定好交流的时间,定期交流。博客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虽然在交流方式上具有异步性,但如果在时间上没有保证,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不能一暴十寒,不能在某一天多次访问,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不去访问,因为有些问题具有时效性,如果那样则会导致交流效果极差。

2.要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交流活动

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在博客的选题上可能是千差万别。但过于分散的内容,对教学、学习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怎样才能做到博客内容的相对收敛、而又不是强制性的呢?只有定期举办博客主题征文活动。围绕教学内容,提前组织博客主题征文,学生研究相关资料,对某个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也更容易进行认知建构。

3.围绕学习内容美化博客,提供情境激励

博客界面是博客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开发隐性课程的重要方面。优美、适宜的博客界面,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建议学生将博客的首页,添加一个横幅文字,里面放上自己正准备做的事,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励志名言,这样,学生每次登录博客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起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另外,很多博客都提供了自定义博客界面的功能,建议学生在修改博客界面时,不用官方主题,而是自己做界面主题,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图片、文字等放在主题界面上,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其学习积极性。

4.开发博客中的隐性课程,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关系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传递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表象潜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人格结构,能增进学生的认知转换、情感体验和人格构建。

资料显示,很多学生与教师当面交谈时有紧张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与其他学生讲的话也少,没有适当的交流,就谈不上民主的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师生交往的四种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二是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三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更好;四是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进学生双向交往,效果最好。

博客,作为第四代网络交流方式,避免了师生当面谈话时学生的紧张感,让师生更容易接近。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并不适合当面谈,但在博客上却可以放心交流。一个话题不仅是师生单独讨论,也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既可能是今天讨论,当第二天或者隔几天,重新看这个话题时,又有新的想法,补充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一个发布信息的权威,而更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文化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但在网络环境下,在博客的使用过程中却可以真正的实现。

在博客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其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下交流、学习,在主题征文的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博客中实践自己的知识,在不断更新的博客中使学习者融入到学习共同体中,因此,开发博客协作过程中的隐性课程,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开发隐性课程,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3期

[2]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