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与疏导策略

作者: 唐惠林

摘 要:逆反心理就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的一种心理反应。学校要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现象,提高心理机能,促进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25-002

一、前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造就“四有”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现象,如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主观需要与客观要求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的一种心理反应。从本质上来分析,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抵触、不称心的心理情绪。逆反心理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既可能有盲目的自发的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逆反,也可能有经过探求、深思熟虑的逆反;既可能有求异思维、对比联想的积极的正向逆反,也可能有与偏激对抗反控制的消极的负向逆反。因此,我们对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复杂多样的逆反心理,不能横加指责,不能斥之为低层次的心理意识,更不能扣上人格偏常的毛病,伤害学生的自尊。学校要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现象,提高心理机能,促进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二、主要成因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心理因素。因此,认真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身心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离异型家庭、打骂型家庭、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的家庭,学生心理压力大,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孤独,易产生一些逆反心理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赌风、传销、欺诈也时刻刺激着敏感好奇的学生,腐蚀着他们的心灵;文化书刊、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录像、VCD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有诱惑力,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因素

学校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抵制排斥,或对某种教育方法厌恶、反感,造成“教育——逆反——再教育——再逆反”的恶性循环,从而降低学校教育工作的正效应;少数教师对优生偏爱,对差生歧视,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校园生活单调枯燥,一天到晚关在教室里啃书本,文体活动被剥夺,学校生活缺乏生机活力,产生厌学现象;有的教师言行不一,对学生一时的过失,不能耐心说服,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令其罚站甚至赶出教室,都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情绪。

3.主观因素

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喜欢标新立异,以显示其独立的个性。又因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对那些“青少年不宜”观看的东西,教师和家长越反对,越要去接触观看,好奇心驱使他们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偷吃禁果。又由于偏激心理,社会阅历浅,自控力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上当受骗,却还沾沾自喜。一旦遇到挫折或很不开心的事情,就会焦虑、忧郁、不合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反常,有时还会做出一些教师和家长难以意料的事情。如昆山曾有一所重点中学的七位学生在校闷得慌,结伙外出寻找乐趣,学校出动人力,家长急得到处求助,他们出走两周,钱花光了,十分狼狈地回来了,说“还是家里好,昆山美!”

三、疏导策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学校、教师与家长必须认真分析、冷静对待,积极探求疏导对策,从而掌握疏导逆反心理的主动权。

1.要善于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学生逆反心理有正效应,这种积极的逆反心理有其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应培养和运用,发展逆向思维,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错误思想的分析鉴别能力。对有逆向心理的学生,应关心爱护,可能对你的教育持不同看法,你不要恼羞成怒,要耐心对待,善于倾听。这类学生一般喜欢逆向思维,要知道这也是一种认识手段,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境界。如我们平时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很重要。所选资料都是光明面,且都经过“消毒”的“灭菌”产品,但由此造成学生免疫功能减退,当他们面向社会,看到这么多阴暗面,感到惊讶,无所适从。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贯彻于教育过程中,既讲光明面,也适当讲些阴暗面,按照实事求是原则,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

2.优化育人环境

首先是强化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铲除逆反心理赖以生存的心理空间,让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育人环境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人生价值。提高集体教育活动质量,杜绝一搞活动就是学习成绩怎样怎样,应开展一些实际有效的教育刺激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显示和发展个人兴趣和才能,从而获得友情、受到尊重,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防止逆反心理产生。其次是美化校园环境,让古典式、园林化、开放型为一体的校园美景充满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促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培育良好心态。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爱生敬业,提高教育艺术

首先教师要以高尚的品格、严谨的学风、文明的举止、端庄的仪表和高雅的谈吐影响学生,树立“教师无小节、处处作楷模”的思想。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人格,即使是学困生或是行为习惯不良的,也不能歧视,要一样关心、爱护、帮助、指导,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给每位学生营造阳光灿烂、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其次要讲究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根据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进行以情感人、以理育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正面说服教育。教师不靠“师道尊严”、“绝对权威”,靠的是感情上的共鸣和信赖。二是要用辩证的方法,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效应,这要比单纯用批评的方法使其克服缺点有效得多;三是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想象,鼓励学生提出新教法、新见解、新创议,从而减少对立情绪,加快逆反心理的解除。

再次,要注意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热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加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

4.社区、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

学校与家庭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关键因素,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见证人。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共识,坚决反对搞疲劳战、题海战、消耗战,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代价获取分数,更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快乐为代价获取分数,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会休息,爱护身体,这是缓解逆反心理的重要举措。

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感谢学校,消除一些误解和抵触情绪,在感恩的过程中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家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者义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

5.加强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培养好学、勤奋、乐观、开朗的健康个性

“学会认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倡导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市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有效地举办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疏导逆反心理方面显示特殊效果。一是对学生军训,接受耐挫教育。实践基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教官对学生严格训练,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军训中受一些挫折,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一点磨炼,体验挫折感,从而改变思维方法,调整情绪,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在遇到烦恼、苦闷时,坦诚地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求得理解与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学会自控。三是将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懂得坚持正确意见,抵制不良影响,培养好学、勤奋、乐观、开朗的健康个性。

总之,正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的人格和谐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