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立足点 落实作文教学

作者: 周勇晖

摘 要:写作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说它是最重要的也不过分。同学们要过好这一关很不容易,他们常常希望作文有诀窍和捷径,可以不为写不好文章而苦恼。而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水平高超的教师,常常以此为卖点,来吸引学生。

关键词:教师; 赵括; 土鸡; 廉颇; 赵国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66-001

在课堂上,教师们辛辛苦苦地讲解着作文技巧,起承转合的注意点,主题立意的新颖性等等方法层出不穷,似乎非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作家不成。可最终却是作家没培养成,大多数学生也听得是云里雾里,对作文也变成畏首畏尾,不敢下笔。即使下笔,也与课标要求的感情真挚等要求相去甚远。

那么,感情真挚,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学生文章从哪里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把“八股”赶出课堂

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这种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在当时扼杀了多少人才。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少人有意或无意地在采用这种方式。我也曾经在作文教学中实验过具体详细地指导,从开头怎么开,到过渡怎么办,结尾该如何写,甚至包括主体部分该如何描述,都一一作了详细的“指导”“面谈”。而结果呢,学生是能写出文章,可这文章究竟是他们的,还算是我的呢?这种文章的真实性又能有多少呢。在教师的指导、面批、修改中,我们把学生的本意改变了多少呢?用张传海老师的话说,那就是“一篇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好作文,常常就这样被改掉了。”

或许我们可以很苍白地辩解:考场作文毕竟有时间限制,要求一个小时之内完成的文章,是很难完全摆脱程式化的;我们必须要削足适履,戴着镣铐跳舞,去适应我们的阅卷人所崇奉的那些教条,否则,我们就没有一个好的分数。不错,分数是现阶段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可是,如果你发现,你所培养的高才生们,都是程式化的,都是人云亦云的,你会怎么想;同时采用八股式的教学方式,就一定能让学生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写出东西了吗?阅卷老师也有自己的“八股”,难道他一定就欣赏你的“八股”?

八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作文则是放飞心灵的过程,这两者天生就是对立的。在教学中的八股,实际上是我们在用自己的写作经验作为教条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向往着自由,在他们的文章中闪动着自己的灵魂。例如“在21世纪的今天,土鸡也被人类称作笨鸡,但是它们却用生命创造出另一种辉煌,是人类无法做到的。人类又有什么资格嘲讽土鸡。反而言之,土鸡比人类活得更光荣,活得更灿烂,活得更辉煌。土鸡之间,团结协作,人类之间,勾心斗角。在它们的精神品质面前,我们何等渺小。”(龚敏芝《另一种辉煌——读〈土鸡的冒险〉有感》)在文章中他们能抒写自己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如果这些都被我们的教条改变了话,如果这些都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话,那么,作文教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其二,让“赵括”远离自身

“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括也成了丑陋的代名词。而在作文指导中,我们语文教师却往往变成了现时代的赵括。

钱梦龙老师说得好,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在课堂中,不少老师用这些学生并不理解的语言来指导学生作文;在作文批改中,不少教师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文。纸上谈兵就这样产生了,一些有较高天赋的学生,一些有真情实感的优秀文章就被“立意不新颖”“选材不广泛”“结构混乱”等等语句给扼杀了。张传海老师批判道,一些教师自己作文能力较差,不擅此道,读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写作方面的书也不多,在教作文、批作文时,就比较被动,只能是对一些概念进行生搬硬套,对一些文章进行移花接木。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不少教师在扮演着赵括的角色,甚至比赵括还要厉害。

要改变现状,教师必须坦诚自己在文章方面的缺陷,自己多读些书,掌握文章创作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多写点下水作文,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提高作文评价的水准。

其三,请学生走入生活

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必须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发的“三无现象”,而这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学生生活单调、阅读狭窄、感情贫乏而造成的。学生的文章虚构的成分比较大。虚构,并非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而是对材料的一种剪辑取舍运用加工方法。比如我们要写一个有关于亲情的文章,那么不管张三的还是李四的材料,只要有代表性,当然都可以运用。可惜虚构造成了学生作文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考虑就必须引导学生真正走入生活,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活动,多读书,多体验,多积累。

“生活中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或者片断的场景,所以能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记,是因为我们感悟到了其中的意义;这些意义积少成多,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孩子是在感悟意义中成长的,随着意义的逐步清晰、逐步增多,智慧也逐步成长起来,人由意义向前推动着,长大了。一个小孩最终变成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思想深邃的完整的人。”(《全国作文讲座》)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他们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真正走入生活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索,用他们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用他们的笔触来感受这个世界,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语言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了把感悟到的意义(道理)告诉别人的任务。和比较随意的口头语言表达相比较,作文是人类借助书面语言进行的高级表达,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表达人的精神世界中各种各样意义的任务。当学生们能够真正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写出感情真挚,有独特精神感受的文章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位曾经为之付出无限努力的老师都会欣然的。

参考文献:

[1]罗纲,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徐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写作教学系统化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

[3]秦秀白.文体学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