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 缪美娟摘 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情感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使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 科学; 生命;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4-001
我认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把课堂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使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各种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的指示,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断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例如:学习《正电和负电》一课时,在课前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玩气球的游戏。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要求他们在不借助教条、胶水、双面胶等粘合剂的情况下,将气球贴在墙上。我刚一说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立刻勾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开始出谋献策,并动手进行实践,有的组成功了,他们高兴得喊着:“老师,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在游戏中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学生玩得开心,学得也就轻松,从而他们就会乐学、善学。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随之增强。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营造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我将一块橡皮泥和一块同样大小的木块放入水中,橡皮泥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上。学生看到种现象,立刻问:“木块受到水的浮力而浮在水面上,那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我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问学生:“在不借助其他物体的情况下,你能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我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我看学生尝试着将橡皮泥捏成了各种形状,如:船形、碗形、空心饺子形—这时,橡皮泥浮在了水面上。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又不禁问:“老师,为什么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后,它就能浮在水面上了?”我就问他们:“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后,还有什么也发生了变化?”思考片刻后,一个学生大声说:“橡皮泥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我点点头说:“是的。橡皮泥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同时受到水的浮力也增大了。”由此,沉浮的秘密被揭开了。
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殿堂。
三、创设模拟情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
通过模拟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理解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实验情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实验是一项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是科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我先用一块湿布在黑板上写了课题“水到哪里去了”,这个课题也将我要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学生静静地观察着。不久,黑板上的课题渐渐地消失了。学生被黑板上的课题所吸引,是他们的好奇心在驱动着他们,他们的这种好奇心还能够促使他们作出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旧知识创设情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将一个简单电路展示给学生,然后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电珠亮,小喇叭响?”学生回答:“合上开关。”我又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小电珠变亮?”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把一根铁丝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电珠变亮。”我就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在不合开关的电路中接一根铁丝也能使小电珠亮起来。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电珠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