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课上拥有“自由的声音”

作者: 邹君

摘 要:学生的主体性一直是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自由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笔者认为体现在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上、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上,甚至走向课堂之外的对话上。也就是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容得他们的不同意见,肯给他们探讨问题的空间,为其积极、自由、主动对话创造条件。

关键词:自由对话; 学生主体性;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2-001

因为科学教学注重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以及不断探究的愿望。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准备时间和空间去寻找答案,这是其一。其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到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要鼓励其更多的发现、新的发现,甚至是书上及教参上没有的发现,获得学生自由的声音。教师不能为了自己准备的“标准答案”,而去剥夺孩子们思考的余地和探索的权利。我们知道,在科学领域里,正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不断推陈出新,科学才会发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自由式对话体现在“师生对话”

自由式对话体现在师生对话上,它是现场生成的,这给教师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及时作出反馈和引导。教师不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对话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反馈、评价与引导,有效并成功地和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互动与碰撞。

例如笔者在上《观察蚂蚁》这一片段时,让学生把蚂蚁放在桌子上观察并纪录它的特点,学生能说出蚂蚁长得很小,有哪些部分组成,这样的观察是浅层次的,老师要适时引导:“你捉的蚂蚁是什么颜色?可以量一量它的体长?还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头、胸、腹每个部位分别长着什么……”此时学生就能想到借助工具更深入、细致地展开研究。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又不知道观察什么,便心安理得地坐着,认为探究活动就此结束了。看到此情景,笔者知道学生心里是喜欢研究小动物的,但在课上被束缚了,认为老师不会让他“随便”研究的,所以在等待发布命令。于是笔者问:“关于蚂蚁,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进行研究呢?比如说,两只不同颜色的蚂蚁见面会怎样呢?”只见许多小脸泛起了红光,许多小手兴奋地举了起来,有人说:“我想知道蚂蚁怕水吗?”又有人问:“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呢?不同家族的蚂蚁会抢食物吗?”还有人问:“蚂蚁会撒尿吗?”……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因此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学生由老师让我研究什么,转变成了我想要研究什么。

二、自由式对话体现在“生生对话”

自由式对话更是一种生生对话。如果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式回答时,仅仅停留在学生每个人各说各话,一师一生对话的层面上,这样课堂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学生积极性也不高,参与面不广,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比如笔者在上《动物、植物、人》这一课时,进行了对比教学。在三(1)班时,笔者提问:“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马上点名让学生回答,甲学生:“黑猩猩全身长毛。”乙学生答:“人会说话,猩猩不会。”丙答……每人只说了一两条,连着点了十来个学生,还是说得不够全面。获得的回答是零碎、 嗦,效果不佳。于是在三(2)班上这一环节时,笔者改变了策略,让小组内先讨论,而后归纳出组内的答案汇报。于是我听到的回答是这样的,学生甲:“我们组认为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要吃食物,喝水,睡觉,要呼吸,会生孩子。不同点是:人会说话,会洗衣做饭之类的劳动,还会发明工具,制造东西,这些猩猩不会。”“学生乙:“我们组有补充,人和猩猩的共同点还有都会长大都会死亡,都有自己的伙伴,都会走路,不同点是人比猩猩聪明,会创造。”学生丙:“我们组还有不同看法,人和猩猩都会走路,但是人是站直了用两脚走路,而猩猩不能独立站直长时间走路……(边说还边学起了猩猩走路的样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会出现“断路现象”或“剪不断,理还乱”的表达障碍,而给于他们互相讨论的过程,正是给他认真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体思维碰撞的过程,修正提升的过程。正因为后堂课采用了“生生对话”,使学生在仔细倾听同伴的意见时,也积极参与到了对话中来,获得的回答就更完整,更系统,也更有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和互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自由式对话也体现在“对外对话”

科学课的教学课堂不局限于教室里,我们常需要去田野、操场、工厂……去发现去探索,那么学生对话的对象也不局限于老师和同学,有时我们必须走出去跟其他人进行对话,进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更多的帮助。比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有学生提出要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那就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去污水处理厂亲眼观察,亲自与现场的工作人员去对话交流。而在上《纺织材料》时,建议学生课前就要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起寻找和搜集有关纺织材料的样本等等。获得的远比纸上谈兵更生动、更鲜活的东西。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对话的对象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自由式对话不仅仅在于课堂内,更要延伸到课堂外。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第二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