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教具创意改进的常用策略
作者: 金德荣摘 要:科学探究离不开教具学具的使用。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具学具的短缺或配套器材的先天不足已成为制约实验教学的瓶颈。创意改进教具是科学教师的职责,通过对教具的改进,提高科学探究实效。
关键词:变不便为方便; 变抽象为直观; 变模糊为精确; 变零碎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3-001
教具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視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独具特色的作用,科学再现、形象展示和过程体验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对于理解、分析、记忆、探究都十分重要。课堂要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都需要实验仪器设备和教具的强有力支撑。需要我们结合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积极开发教具,让教具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十多年的科学教学中,根据“四变”策略对创意改进教具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策略一:变不便为方便
如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介绍了“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个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我们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水是压不下去的,空气可以压下去,但一松手,活塞有弹了回来,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但水没有这个性质。一堂课下来,学生用来堵住管口的手指都红了,还有一不小心松开,水都流出来产生意外,非常不便。老师也有这个体验。那如何来改变这个不便呢?非常简单,只要把注射器的活塞拉到三分之二这个位置,然后把注射器的管口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软化,在玻璃上轻轻一按,就把口封住了,学生用这样的器材做实验,既方便,效果又好。
策略二:变抽象为直观
科学课需要学生的实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最重要是体现直观性,但有的实验非常抽象,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具的创意改进,变抽象为直观。
如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证明地球在自转”介绍了傅科摆来证明地球自转这一内容。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在1851年的巴黎,傅科在国葬院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7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比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但在试验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摆动,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由于摆能保持摆动方向不变,这恰好证明了地球在旋转,人们终于看到了地球在自转。
如何能再现这样的情景呢?像傅科那样做根本办不到,看一段視频没有临场感,效果也不明显。为了让学生亲眼见证这一现象,我把一个画有刻度的圆形底盘安装在一个慢速电机上,由开关来控制转动。在底盘一侧固定一个竖杆,上面连接一根横杆,系上摆绳,下端挂有摆锤,正对底盘的中心。在让摆摆动起来后,启动电机,底盘慢慢转动,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底盘在慢慢匀速逆时针转动,但摆的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反过来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策略三:变模糊为精确
在实际探究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具使用中的一些难点问题,造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创意改进教具,变模糊为精确。
如五下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摆的研究”一课,要求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往往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摆长、摆幅等因素有关。而小学目前还没有配套研究“摆”的实验器材,只能用铁架台等材料做一个简易的摆来作探究,摆绳长短、摆幅大小不能方便地控制,或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结论就比较模糊。为了让学生能方便、直观、精确地完成实验任务,我设计了一个方便“摆”实验器,由底座(有小抽屉)、摆绳长度标尺、摆幅观测器(用量角器代替)、摆绳固定器组成。摆幅、摆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实验探究的精确性就大大提高。
策略四:变零碎为整合
创意改进教具需要教师有发现的眼光去获取创作灵感,做实验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对科学教材中实验器材进行归类,变零碎为整合。
如四上第三单元《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和五上第二单元《光》“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都安排了很多实验,但没有现成的配套实验器材。每当要教学这些内容,老师都要绞尽脑汁去寻找实验材料,费时费力。至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难度更大了,往往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这些教学任务一旦完成,老师找来的这些实验材料也就作废了,到下学年又得忙乎一场。针对这种状况,我把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进行了整合,设计制作出了“声光多用实验器”。用PVC管作为主体,长约40厘米,左右两端各装上一个可拆卸的弯头,在每个弯头里放置一块成45度角的平面镜,镜面相对。在弯头一端蒙上一块绷紧的气球皮,在管身一侧固定三个小柱,以固定橡筋用,这样,声光多用试验器就完成了。管身主体加两个弯头,就可以方便完成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装上平面镜,就成了潜望镜;在一个弯头上蒙上气球皮,放上一些碎泡沫屑,对另一端讲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声音是由空气振动来传播的;在管身上的几个固定小柱上围上橡筋,就可以完成研究声音变化的实验,便于使用和保存。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围绕“四变”策略创意改进教具,努力完善和充盈教学实验需要。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树德.教具制作与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