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研讨策略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 秦文霞摘 要: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判断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幼儿的健康快乐、行为习惯、学智等生理心理、品质行为是否良性发展。
关键词:问题; 研讨; 教育质量;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5-001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化,立足幼儿园发展实际问题的“园本教研”,无疑是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就瞄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园本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园长发现的问题;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家长发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采用“自主交流”教研方式解决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自主交流”教研方式是指:教师将自己发现的问题主动讲给同伴(教师、园长、专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在共同商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一:
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怎样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有价值的活动
秋天,大一班小朋友到社区的花园里捡树叶,他们发现了许多黑黑的小圆球(花落之后结下的种子),孩子们捡起来如获至宝,并好奇地纷纷议论着:“这是什么?”杨老师意识到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一个生成活动的好时机,但是生成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宜呢?于是就提出:面对幼儿的兴趣点如何生成有价值的活动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与平行老师交流。杨老师利用午休时间找到了平行班的老师,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杨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种子以及与其有关的信息,并开展谈话活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由此拉开了关于种子生成这一主题教学活动的序幕。
●向专家请教。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还主动找到了园长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和她们一起探讨,共同分析了孩子们兴趣点中的教育价值,接下来,杨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种子探秘”的主题活动。
二、园长发现的问题——采用“专题研讨”教研方式解决
在日常工作中,园长通过日常巡视、随班观摩、与老师交谈,时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专题研讨方式”来解决。
案例二:
园长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游戏中幼儿的争抢冲突
一次,俞老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当扮演爷爷和奶奶的两位小朋友到“银行取款机”前去取款时,由于都想先取就争抢起来。此时,俞老师走过来说:“小朋友要互相谦让,爷爷应该让着奶奶。”扮演爷爷的小朋友就不抢了,他们相继取款后就去购物了。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交换意见。活动后,园长就“小朋友要互相谦让,爷爷应该让着奶奶。”这句指导语与老师交换意见。开始俞老师就说:“当时问题不是解决了吗?我认为指导还是比较适宜的。”园长反问道:“那你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吗?问题是真正解决了吗?”侯老师若有所思,她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园长接着说:“这个问题你先思考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组织研讨。教研活动中,园长回放了俞老师指导幼儿解决冲突的录像片段。大家通过辨析一致达成共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领域教与学的特点,相信孩子独立自主性,提供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体验与人相处之道。
三、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采用“整合研讨”教研方式解决
案例三:
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如何体现层次性
一次全园开展活动区创设展示活动,大家在相互观摩后进行了研讨,中班的马老师提出:“我给孩子提供材料时,总想通过一种材料的投放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但做起来总是没有思路。这次观摩中到各班我都注意看,很想向大家学习。”马老师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这次研讨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如何体现层次性,什么时候撤换?”成为了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难点问题,我们也将其作为园级教研专题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共同解决。在研究过程中,每次都由一位老师提供本班的材料,大家针对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共同商讨材料的层次,等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集体的智慧使她们形成了认同的观点:
(1)提供有层次材料的依据是:近期教育目标、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等。
(2)应在两个方面分层: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材料的不同维度。
四、家长发现的问题——采用“家园互助”的教研方式解决
案例四:
家长普遍发现的问题:教师能否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
一次,在家长半日活动中,幼儿正在剥花生,孩子们围在桌子旁边,有的孩子主动用牙咬、小拳头锤的方法剥起来,却有一个孩子拿着花生一直握在手心里,教师招呼大家:“小朋友比比,谁剥得又好又快!”眼光扫视了一圈,看到有壳掉在桌上,指导孩子:把壳放在小盆子里。而那个孩子始终看看花生,又看看同伴,还帮着收拾,自己却并未动手剥花生,家长最后忍不住前去提醒自己的孩子。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教师研讨:教研组运用录像、照片的科技手段,针对问题捕捉个案,全程跟踪拍摄,在教师组进行情景回放,由观察现象引发教育行为的反思。教师们意识到:面向全体指导同时,个别观察要细致;指导语言既有针对全体,也要有个别预设;个别现象是瞬间,教师要把随意观察转化为有意观察。
●家长共研:当教师对个别指导胸中有度、有法之后,能够有效发挥家长参与研讨的沟通、互助的功能。教师从教育的设计与目的展开,从孩子的基本能力和个性特征分析起步,与家长一起商讨大集体中孩子的关注问题,家长从“门外汉”逐步与教育同步,共同了解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教育的协同步骤,以此促进每个孩子的探索学习和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楚红丽.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小学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2011.6
[2]以开放、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