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音乐触手可及
作者: 龚燕摘 要:本文从音乐游戏教学的目标定位、音乐情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预设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音乐游戏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达到如何让音乐游戏真正发挥它特有的审美与怡情的功能。
关键词:游戏; 目标; 情境; 支架; 预设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6-001
游戏,作为儿童最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游戏,作为幼儿园艺术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儿童与音乐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原本飘渺虚拟、以听觉感受获取经验的乐音变得具体形象,触手可及。但在音乐游戏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活动设计目标把握不到位,尤其对于各年龄段的目标要求,还存在预设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加上教师自身游戏性缺失的现状,前段时间,我园开展了以“瑞典狂想曲”为例,在三个年龄段中进行的“同课异构”音乐游戏研究活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各年龄段幼儿音乐游戏的目标把握以及不同活动策略的预设能力。现就三个音乐活动设计为例,剖析一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目标定位,恰如其分
音乐是可以让人无限想象的。同样,一首相同的乐曲,不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通过不同教学策略的运用,就能创设出千变万化、精彩各异的音乐游戏活动,而其中活动目标的确立是不同年龄段活动区别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我们将三个活动重点分别定位于:小班以学会听前奏与有节奏的走步及合作表现身体相碰为主,这和小班幼儿处于自我认识初级阶段,喜欢但尚不熟悉以怎样的方式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年龄特点是相符的;中班以创编表现幼儿感兴趣的动物——猴子行走以及摘香蕉等动作为活动主体,前两个年龄段的活动站点,幼儿都以散点空间位置为主,以着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愉悦心理氛围;大班则以传统民间游戏“炒黄豆”中的元素为主,通过有规则的圈上定点游戏,一方面培养幼儿学会倾听句末音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幼儿体验规则活动与超越自我发展水平的快乐。这些目标的定位都建立在幼儿特有的年龄及欣赏表现特点上,对幼儿来说,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空间。
二、音乐情境,恰当适宜
音乐活动是以音乐为主体的感受表现活动,基本母体是音乐,但通常我们选择的音乐不可能全盘采纳,尤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要根据幼儿实际生活及技能经验以及欣赏表现水平的不同,创设出适宜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表现。比如,我们设计的这三个活动,分别创设了小熊碰碰舞会、小猴摘香蕉、炒豆豆三个幼儿比较容易理解的故事情境。在小中班的活动中,根据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比较喜爱的两种动物为游戏主要角色,动作也以单一角色表现为主,而大班活动过程中,则加上了当前比较热门的QQ农场游戏中出现的情节,挖种子、种种子、收果实等,直接以人物形象表现,出现了合作表现不同动作的流程。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创设情境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音乐元素进行提炼,在此过程中,在不破坏主体音乐氛围下,音乐的表现乐段可以稍作调整。这其中还体现着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欣赏及音乐元素的整合提炼水平。根据这些情境,教师对原版音乐进行了调整与剪辑,在音乐时值安排上由小班的一分钟到中班的一分半,到大班的一分五十秒;在螺旋上升音节的剪辑上,也是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了不同位置的穿插;乐曲段落由小班的ABA,到中班的ABAB,到大班的ABC段落,根据各活动创设的游戏情境而定的。
三、支架辅助,动作为先
节奏是任何音乐活动的基石。如小班活动中幼儿模仿熊走路的节奏,中班幼儿表现的猴跳及摘香蕉的节奏,大班则要求表现有节奏的同伴互动及听清乐句句末音节奏进行动作变换,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的幼儿来说,节奏的含义是很难理解的,只能通过创设一系列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或有助于幼儿理解的、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游戏化、故事化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并进行音乐游戏中节奏的外显表现,其中,故事情境、图谱、教师体态暗示等支架成了帮助孩子学习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图谱支架的制作,必须考虑到简洁、清晰,适合幼儿理解表现的特点,不能太过写实和复杂,如:在小班游戏活动中,为了帮助小班幼儿感知前奏,教师设置了一个红绿灯标志,在图谱前端,提醒幼儿前奏处不能走动,让幼儿初步理解前奏的意义。再如,教师体态的感染,也是音乐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支架之一,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创造表现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张扬、有的沉稳,但在音乐活动中,无论表现何种情境:喜悦、悲伤、甜蜜、忧愁……教师夸张、外显的体态和表情绝对是活动成功的有效支架。
四、注重预设,关注生成
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像盖房子一样,是应该有严谨的结构的。从什么地方搭建、怎么搭建,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组织。面对教学中的音乐材料,教师首先应该审视材料中蕴涵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应该思考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该材料中的审美含义;最后,必须慎重地推敲——何种程度上进行操作,才能使这些具有审美含义的知识与技能对幼儿产生有意义的挑战。比如在小班活动“快乐碰碰舞”中,教师通过提醒幼儿注意小熊的可爱姿态,半蹲撅起小屁股,其实是在帮助幼儿调整走步节奏和音乐的匹配,因为在最初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尽管已经举起双手模仿小熊了,但实际还是飞快地跑向小熊家,全然不顾音乐的存在与否,而在这种半蹲姿态下的走步,自然得放慢速度,控制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通过这些策略,一方面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控制,同时也让幼儿不断挑战自己,把幼儿的非音乐兴趣进行转移,自然地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
因为我们每次活动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他们是活动中最大的变量,所以,每次活动都可能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和现状。教师还应更多地关注到活动中幼儿的成长感受和体验,懂得以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身份来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认识自己、质疑自己,批判、调整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以教师主观的要求指令幼儿完成某种技能,应让幼儿通过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途径实现生命成长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