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描中的感觉处理

作者: 姜珊

摘 要:在以西方绘画艺术教育为体系的艺术院校中,素描作为培养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存在着。它和色彩、速写一齐被现今美术教育体系视为艺术教育三大基础课程。在这门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许多学生素描感觉的处理把握不好尺度。本论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感性; 理性; 认识; 实践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7-001

一、感觉——形色、声味、心理

要谈到素描中的感觉就先要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如:形体、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应。比如人们听到吵闹的音响会感觉心里烦躁;看到色彩艳丽的花朵会心情舒畅,这都是感觉的反应。冯骥才先生在他的“感觉”一文中曾经说过:“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他说的是在不同的场地、环境、气氛甚至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时,我们听到、闻到、感受到的都会有所不同。人类的感觉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在素描中感觉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二、感觉——玄幻、悱恻、失控

素描课是我们各大美术学院的基础课程,在素描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倡导学生大胆画,跟着感觉走。或是赞赏某位同学的画作感觉不错之类。感觉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是画家敏锐的神经感受到的细微变化和情绪的捕捉,是绘画当中非常难能可贵的部分。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以为追求主观感觉而忽视了对素描对象的客观观察和把握,致使画作走向了说不通的无法收拾的地步。也有一些画家将神秘玄虚、离奇怪异当做对客观事物主观反映的感觉的呈现,从而陷入了一种几乎完全脱离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感觉中。使得很多学者甚至作者本人都难以解释清楚。所以我们对于素描中的感觉运用应当拥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素描绘画当中,使其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感觉——区别、统一、控制

唯物主义者认为感觉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感觉属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感性阶段,在我们的素描绘画过程当中忽略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揭示而是一味的停留在感性阶段,那即是一直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样的画作虽然有的生动活泼,但是由于忽视了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对现实世界光影变化的观察和对造型结构本质的推敲,难免显得空洞肤浅。纵使能抓人眼球但终难以经得起艺术长时间的推敲。所以一种好的感觉能不能很好地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关键是要看它是不是建立在符合客观事物基本特征和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感觉不是孤立出来脱离了客观实际的感觉,而应当是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之上的感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素描练习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沉浸于某种很好的即兴感受中,而是要加大对最理性最客观的基础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虚实变化的捕捉和训练。只有有了对客观事物最准确客观的认识和高超的素描技术手段,我们才能更娴熟自如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观感受很好地控制在画面内。也只有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我们感觉不是凭空虚悬的,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对客观事物准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传神刻画。

四、感觉——实践、培养、激发

我们在进行素描写生时,无论我们所描绘的对象是景物、人物还是动物,如果画者有很好的艺术感知,但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会很难使画作气韵生动。相反的如果画者没有一点对艺术的感知,呆板、木讷、循规蹈矩是很难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感觉能力的敏锐、快慢、迟钝、大小、强弱、深浅,既来自于先天的天赋同样也来自于我们后天的刻苦实践和培养。

在培养和激发学生感觉的过程中被视作与之背道而驰的基础教育却是重中之重。回首在人类绘画发展史上留下光辉足迹的那些大师,没有一个是忽视基础教育单独追求感觉效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为了搞清楚人体真正的结构,亲手解剖了多具尸体,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图纸。也正是因为做足了基础功课,才使得他的画作那样的生动传神,摆脱了西方宗教画呆滞的形象,呈现出更贴近生活的人性的光辉。被一致认为是追求主观感受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艺术家梵高,翻阅他的素描画作,我们都会惊讶于他那精准的人体结构。不只是对于人物,对于植物和空间变化他也有着科学而理智的认识。他的看似情绪化的激动的调子永远是严谨的围绕着事物的造型结构走向的。就好比是一把雕塑刀那样精准的体现着物体面与面的衔接关系,使事物看起来结构非常结实。西班牙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在从事立体主义绘画创作之前已经将最基础的素描等知识谙熟于心。他的立体派是根据他深厚的写实功力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来的。他的作品的生动传神也是建立在一定客观基础上的。这些历史上的大师们况且如此,更何况才刚刚步入艺术殿堂的学生们呢?

在我们开始写生练习的时候头脑中要时刻考虑着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比例、动态、形体、结构的穿插关系。在进一步的绘制过程当中要始终考虑着画面的黑白灰大关系,调子的明暗深浅层次变化,画面的虚实空间把握等。这些都是构成一幅优秀素描的最基础知识。

一些感觉比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在深刻理解了事物的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和强调事物的特征或是某种场面气氛感受。总之没有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我们的感觉系统也就不会被客观事物的某些个性因素所刺激,也就没有感觉可言。由此可见把握好感觉,培养和调动感觉都是要从掌握好最基础的绘画知识开始。

五、结束语

对素描当中感觉问题的研究就和对绘画基础知识的研究一样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呈现出生动感人的素描作品。

参考文献:

[1]伯特·多德森著,蔡强译.素描的诀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罗伯特·贝弗利·黑尔,朱岩.素描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