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面子系统在汉英社会称谓语上的实现

作者: 陈芳芳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汉英社会中使用社会称谓的差异,直接印证了汉英社会分属不同的面子体系,这有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正确的面子体系和面子方略,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 面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8-001

一、引言

社会称谓语在人类称谓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对汉英社会称谓语及面子系统的研究不仅是社会语言学发展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二、面子及面子系统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多方面的不同。选择正确的合适的社会称谓语,就能够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也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从而才能实现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

1.面子

面子概念是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Hu Hsin Chin)女士于1944年最早提出并且介绍到西方的。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随后美国的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 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关于人际间关系的研究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面子”(face work)这一概念,Goffman认为面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交际会话中双方要尽力保护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之后Ron Scollon 和Suzanne Scollon 提出了独立面子及参与面子,以及影响面子方略的三个因素即:权势(Power)、距离(Distance)和强加程度(Weight of imposition)。

2.面子系统

A.尊敬面子系统(Deference face system)

尊敬面子系统是指交际双方关系平等或接近平等,但却存在距离的情况时所采用的系统,其具备的特点是双方的关系是对称的,但存在一定的距离,彼此独立。比如两国之间的交往就属于这种面子系统,或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教授进行学术交流时,彼此称呼Prof.+姓名的方式称呼对方,以示尊敬。

B.一致性面子系统(Solidarity face system)

一致性面子系统是指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共同之处,互相关注,并且没有权势或距离差距的系统,其特点是交际双方关系对称,相互间距离佷小。例如朋友和同事之间,多属于这种一致性系统。

C.等级面子系统 (Hierarchy face system)

等级面子系统是指交际双方认识并尊重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主要特点是双方关系是非对称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地位高者 “向下说话”,地位低者“向上说话”。通常情况下,这种面子系统发生在企业界、教育界或者政界当中。

三、面子系统在汉英社会称谓语上的实现

1.一致性面子系统在名字作为社会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美国社会中,“英语称谓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以交换名字(FN)为主,第二种是以交换职衔加姓为主即Title+LN,第三种是非对称性的称谓”(Fasold,2000:8),即一方使用Title+LN,得到FN的称呼,一方以FN的称呼,得到Title+LN的称呼。把名字作为称呼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交际的双方在年龄,地位上有很大差别。这说明,英语社会中的人们,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等级面子系统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汉语社会中,把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呼的称谓语使用的现象纷繁复杂,在各行各业中都相当普遍。比如把职业作为称呼:老师、记者,大夫,医生,会计,律师等;把职位作为称呼:经理,董事长,主管;把职衔作为称谓语:官衔:县长,市长,省长,局长,科长,处长;职衔:教授,副教授,研究员,高工;学衔:博士;军衔:上校,中校,少校,上将等,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以及儒家的“礼”文化都有深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种的因素都使得汉语社会的人们都非常重视保持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并且认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对权力和等级是接受的。

3.等级面子系统在拟亲属称谓语上的实现

拟亲属称谓语即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把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比如称呼与自己爷爷年纪相仿的老人为“爷爷”、“大爷”等。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汉语社会更注重等级面子系统,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礼”文化的影响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主张“三纲五常”,臣子必须效忠皇帝、儿子孝顺父亲,妻子遵从丈夫等等。

4.尊敬面子系统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英语社会中,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数量很少,而且范围也很有限,比如主要使用的职业、职务称谓主要有医生(Doctor), 神父(Father),参议员(Senotor),修女(Sister),牧师(Priest),教授(Prof.)[5]。与这些称谓语在汉语社会中的使用相比,它主要体现了对受话者的尊敬,主要使用了尊敬面子系统,而不是等级面子系统。

四、结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汉英社会称谓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在社会交际中各自有侧重的面子系统,汉语社会更侧重等级面子系统,英语社会更侧重一致性面子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选择正确的面子系统,有利于决策合适的面子策略,从而选择正确的社会称谓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2]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