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考
作者: 陆菊芹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场景,是一个在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因此,师生间不仅要进行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还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使之构成一个整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03-001
新课程改革已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场景,是一个在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应试教学的客观存在,大部分教师那种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仍没有发生变化。尽管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常常像强调认知目标一样强调情感目标,并做了某些尝试,可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快就把情感目标忽略掉了。另一方面,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将学生那丰富多彩的思维,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独创的见解,按考试模式或自己的喜好进行“格式化、标准化”。其结果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淡化了师生间融洽的感情,以致出现“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的现象,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一、教师创设平等、民主关系,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间伴随着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和师生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的。上课时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现,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之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亲其师,乐其学”的效果。
二、教师设置实验、游戏活动, 让学生动中思、玩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可从实验中来。因此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在动中思、玩中学,动中激兴、玩中获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可如下设计: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意找一个不同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取30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1、B2、…、B30;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1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30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比之常规引入更新颖、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三、教师立异“一题多变”,学生求新“一题多得”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学生也喜欢标新立异。常识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因为好奇心能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教学中,我们就应结合数学教材,努力挖掘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引发持久的学习情感。
上面由原型题引申出来的3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让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有效性。
四、教师设问让学生互帮互学,学生在完善认知中发展情感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有互动式的情感交流。课堂上若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反之,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情感。
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
学生的学习是持续性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就能完成,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困难有挫折,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在完善认知的同时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使之逐步趋向热烈和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