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者: 张小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通过以下途径来渗透德育:教师亲身示范;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出严格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采用积极的学习评价,等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渗透; 道德;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4-00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那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这种渗透呢?

一、通过教师亲身示范来渗透德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形象、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以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及工作、生活的细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力争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二、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来渗透德育

其一,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古代中国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学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有关知识点背后的历史素材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应该介绍赵爽的精巧证明;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应该介绍刘徽和祖冲之。这些辉煌的数学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起学生发奋图强、为国争光的愿望。

其二,通过紧密联系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数学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积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

其三,揭示数学中所蕴涵的美。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美观的板书设计,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

其四,通过揭示数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数学是一门讲究方法论的学科,数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或辩正唯物主义思想。例如,正数和负数、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等,它们都互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意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理性精神。

三、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

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或方法对学习结果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好教学方式的育人功能。

四、通过提出严格要求或加强管理来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又要在学习和纪律方面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

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由于课外活动在许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课外活动现在也被纳入了教学计划。具体地说,课外活动具有方式灵活、实践性强、学生自主程度高、学生交流充分等特点,所以,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就数学学科而言,活动形式也很多。

六、通过采用积极的学习评价来渗透德育

在某种程度上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教学本身。所以,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都能创造性地利用评价的教育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一些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

七、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避免单纯的说教。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本意是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将数学课演变为政治课,尤其不能脱离数学教学专门去搞思想教育。否则,就会犯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的错误。

第二,要注意以情动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要注意不要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德育素材、德育活动“自然”地融入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第四,要注意持之以恒。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千万不能搞一阵风,千万不可寄希望于通过某节课、某个内容的教学或通过开展某项活动就能达到目的。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持之以恒的渗透落实,才能收到成效。

总之,数学教师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抱着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2]刘学文.关于素质教育的焦点对话[J].教育探索,2001,(5)

[3]曾大洋,张白翎.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8

[4]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N],数学教育学报[J],1996年第2期

[5]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N].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8年第6期

[6]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育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聂东林.素质教育与教育随想[J].教育探索,2000,(3)

[8]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9]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0]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