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魏新生

摘 要: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主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64-00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文章情境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如教学《南京大屠杀》精设这样的导语: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六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立业。1937年寒冷的冬天,厄运降临这座城市,南京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右翼一直企图抹杀铁一般的历史真相,他们声称南京大屠杀是“破天荒”的事,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寻找证据来痛击日本右翼的无稽之谈吧。这个导语不但切合文章主旨,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又如讲解《少年毛泽东》设计这样的导语:“人类历史上群星璀璨。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如秦始皇、毛泽东等;有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如马克思、孔子等;有塑造灵魂的文学家,如鲁迅、曹雪芹;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有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该导语一开始便能激起学生对英雄领袖的仰慕之情。

二、真情诵读作品,诱发情感体验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木兰诗》,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谁不被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三、利用媒体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如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教者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溢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味,他们定能领略到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激发美之情感。

四、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五、结合文章旨意,创设互动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情感进发,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此,教学才能取得累累的硕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