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对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影响
作者: 李厚光摘 要:写人作文愈来愈多的问题在高年级暴露出来,本文我将以《红楼梦》中的对比手法来思考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问题; 《红楼梦》对比;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0-001
在逾万人次语文卷中作文题这个庞大的数据库里,愈来愈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让我担忧,引我警示。本文我将对人物刻画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文本中的对比手法来思考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习作写人类文章中暴露的问题
笔者阅读过上万篇小学作文,现对写人物的文章所存在问题的倾向做出以下归纳:
1.人物形象不鲜明
本班学生写我时,百分之九十都有这样一段:我的语文老师个头不高,一头乌黑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浓浓的、粗粗的眉毛,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这样的外貌描写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中国人,谁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粗眉毛、大眼睛?之所以没抓住描写对象的个性外貌特征,完全是因为没把描写对象和同类人物做对比。
上面的描写如果单从语言上来看,就连本班学生也难能从字面上猜测出所描写的对象,都觉得“似曾相识”又不知所云,使班内广大面积地出现了“千人一面”现象,失去了个性的表达,个性的率真、个性的鲜明!
2.事例不典型
人物形象是靠具体事例来表现的。写人离不开写事,而现代学生生活单一,见识较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家长们的安排中打发,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导致生活圈子过小、眼界过窄、写作时“走套路”的状况:
如“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等为题的作文中,写拾钱包、帮老人的居多。在“难忘的事”“尊敬的人”事例中,要么是“下雨送伞”,要么是“生病去医院”,文后经过调查,没有几个是真的。
3.细节不细致
一位参加“小天使”选拔赛的学生在即兴演讲中说道:我很感谢我的外婆,因为比赛期间她常对着屏幕给我说话,问我是否看见她了,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外婆说一声,我看见您了!本来选手很动情,事件也很生动,而评委则希望选手能说出“我看见您……的牙齿了,我看见您……的笑容了”。按照评委的建议再仔细一想,这样的描写果然不同于叙述,果然把屏幕内外的婆孙两人活生生的结合在一起了。
4.对比不明显
本班作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位老师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每到星期天,她都到周边各地、各市场去批发作业本、课外书,回来再卖给我们。书店里一本书卖8元,而老师才卖7元……
在含泪的微笑之后,我不禁笔头一动,对此文大加赞赏。因为,相比较孩子的天真、质朴来讲,用上的对比手法越发显示出他的可爱。
二、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
如此之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师生共读《红楼梦》,尤其是书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之章节最行之有效!
读透《红楼梦》必能注意到文章的前后勾连,通过对比,必能一睹人物鲜明的个性风采;通过对比,必能注意到非单个人物的出场顺序,情节的详略,笔法的虚实……
1.衣着之对比
黛玉自弃舟登岸时,就发现“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在王夫人房中,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量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黛玉眼中尚且如此,况常人乎?
当今社会,虽不再有“人在衣裳马在鞍”的说法,不能再以貌取人,但衣着很多时候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2008奥运会后本地掀起了一股“运动热”。很多光头男人脖套金链、大腹便便、语言低俗,虽身着运动服、脚蹬运动鞋,但看着他们狰狞的面孔怎么也不能和运动员联系在一起。也许他们想用服装证明什么,但我们只能对他们下个结论:至多是个暴发户而已,穷的只剩下了钱!
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的衣着之后,或许并不能透过衣着看透人的本质,但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找到许多乐趣,从而提高留意观察、用心体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人物出场顺序之对比
黛玉奔外祖母而来,自然先让她与老夫人相见;按说王熙凤这一爱热闹之人,不会不参加,但考虑到如果她在场,因有老太太在,她的性格无法体现,故安排在见过老太太后;再说宝玉也可能在,曹公便把宝玉处理为“庙里还愿去了”;故放在黛玉拜见过舅舅之后再出场;即使到了宝玉登场之时,曹公还让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真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学校开会时,组织纪律、布置会场的只能是普通老师,登上主席台先吆喝两句的可能是某科室主任,而等会场静下来之后在掌声中登台的才是大会重要领导。
学生如能学会安排人物的出场顺序,不仅能抓住读者的心理,又能更好地表现“重量级”人物的性格,一举多得,匠心独运。
3.不同人性格之对比
黛玉刚见外祖母,“方欲拜见”,却被贾母搂在怀中;二人伤心毕,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两个“方”,若说是表现黛玉的识礼,不如说自此可略见其性格——对一切小心在意。
凤姐出场时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与黛玉脆弱、谦和之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我们的小学生在记人叙事时,只知道表达观点,至于观点有没有说服力,就不是考虑的范围了。倘若教给他们对比的写法,使其“以黑衬白”、加强烘托,语言一定更鲜活,观点也一定更明确。如描写一个人胖时,可以把瘦子拉过来,再比喻成胖子胸前别的一朵花。胖子到底有多胖,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一句话,当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红楼梦》(青少版)的时候,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与文中鲜明人物形象对话的时候,当孩子们流连忘返地徜徉于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的时候,当老师对比红楼众生相并总结这就叫写作的时候,孩子们也许会发出“写作原来可以这样”的感慨!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齐鲁出版社, 1992年8月版
[2]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3]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