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周明

摘 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学生获取科学经验知识和检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为学生形成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在小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启发性; 示范性; 指导性;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79-001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科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验探索的结果,而我们的学生要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更应该通过实验,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启迪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除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做足”启发性引导,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上《磁铁的性质》中,当学生动手验证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时,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就很快就明白“他们都是铁做成的”,从而得出结论:磁铁有能吸引铁类物质的性质。我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学生大部分都说用磁铁的两头去吸的。“那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两头去吸,而不用中间去吸呢?”我适时追问。学生就猜测有可能是中间的力量小一些,吸不起来,两端的力量大一些,吸得多一些。“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也就说中间的磁性强,两端的磁性弱。”通过这一再的追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从而认真地想出许多方法来证明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要点明主题,条文明晰,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3.操作要领及要求要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然,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二、“做好”示范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对很多生活中的科学道理还不是很懂,缺少实验操作经验,科学探究能力还不很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挥示范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设计好实验方案,弄清楚实验材料。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先规范演示,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弄清楚实验的过程;其中操作规范是对科学老师的显性要求。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我们科学老师在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不允许采用吹灭的方式;闻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用鼻子闻,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在给试管加热时,应该先用试管夹固定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与桌面成45度夹角,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也不能对着别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用手摸,也不能立即接触冷水,应该放在试管架上冷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做全”指导性实验,在多维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大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试验中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但做好实验是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很有讲究的。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角度。对于学生来说,实验内容是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如果教师不做指导,学生就会漫无目的,把握不住重点,实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做好”独立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主动实验、仔细观察、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长此下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和态度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具有开拓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