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作者: 刘书娟

摘 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93-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学具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等活动,体验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探中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直观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教学的意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一、动手操作“玩”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玩”的欲望,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就是要以“玩”数学为出发点,通过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串联”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动思维、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在情趣化的情境中边玩边学,边学边玩,从而达到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例如,在认识《统计》中,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大象、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先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那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操作中去“玩”、去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又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一开始,教师便通过学生喜爱的搭积木活动引入教学。教师出示教材情境图问:“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积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然后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积木。接着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积木按在纸上画一画,画出了哪些图形,把它们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字下,这时再揭示课题。这样组织学生开展搭一搭、画一画、找一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分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把面和体进行对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这些实物的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用”数学 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难点。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的一个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更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在教学画角时,教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用笔和纸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用手,参与教学,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加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三、动手操作“探”数学 培养创新意识

许多理论和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对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如探索精神、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地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心现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要重视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被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动手做,手脑并用,而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探索,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几种图形。学生经过认真操作,得出以下几种拼法:

前两种拼法拼出来的图形,学生已经认识,第三图形学生是不认识的,也是我们要认识的图形。通过操作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什么图形”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样的拼图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图来沟通新旧知识,体会到图形间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把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变成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创造图形”的过程。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