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幼儿自学能力
作者: 周旋摘 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反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其中之一,幼儿的自学能力同时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对目前幼儿的自学能力着手,让幼儿充分“动”起来,细心引导,恰当释疑,提出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已成为迫切性要求。
关键词:培养; 自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17-002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幼儿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
有人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去学习的人。”面向未来文盲特别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光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培养幼儿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幼儿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句话一语道出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幼儿普遍没有自学的能力,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就像赶鸭子上架,幼儿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催促下,才进行学习的。目前的幼儿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一对所学科目缺乏正确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牵绊;二不积极写作;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课。诚然,在成绩、名次的“大山”之下,老师们不得不牵着幼儿往前行进,同时也忽视了幼儿是否乐意学,是否有自学的能力,学得是否开心,能否学以致用。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人们越来越忽视幼儿的自学能力。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要提高幼儿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做未来文盲,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给幼儿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论点可能在过去的知识时代里是成立的,但是,在当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幼儿学习知识,那么幼儿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幼儿也无力承受,即使教师有再多的水,也可能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更何况,幼儿时代毕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是在社会上。因此,幼儿要在社会上立足,幼儿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方法,也就是自学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方法观念,也要改变,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进行教学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幼儿的四种基本的学习技能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幼儿应:1.学会求知;2.学会做事;3.学会合作;4.学会发展。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而首要的就是强调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有人形象地说“拥有了知识,只是拥有了过去,因为知识代表的是历史;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是教幼儿真正地拥抱明天。”我们这一代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幼儿学会了学习,他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情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学习一门学科,要培养对学科的情感,学习一部分内容,要培养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此外,对教师的情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情感,对学校的情感。
学校是伴随绝大多数孩子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多少年来,人们努力想使它成为幼儿的乐园,但是通过抽样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幼儿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有近60%的幼儿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这说明我们的幼儿对学校的生活缺乏情感或失去兴趣,而且学校里也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某一学科学习成绩优秀、有发展潜力的幼儿,他们报考大学时,并没有报这一专业,也不想从事这一专业。一位专家在谈到人才流失问题时说,好多幼儿在中学时就是某一学习领域的尖子,考入大学后继续读研,甚至出国深造。但是,若干年后,许多人仍舍弃自己的专业,另谋出路,想必这些人应当是缺乏对专业的情感。
幼儿不会学习,那他就成了容器,被动的接受,对学习厌恶,逃学、不学,好多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幼儿与老师的关系,幼儿与学校的关系都会恶化,甚至,幼儿回归社会以后,对社会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为他无法适应和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时代,他们落后了,有些人就会破罐子破摔,即使是品质较好的幼儿,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永远不可能够用的,这时候,是给他们一桶水好,还是教他们如何找到水源好,就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知道如何找到水,幼儿才能满足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永不落后。
培养了幼儿的自学能力,参与了教学过程,幼儿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会对学习过程充满感情,不再排斥,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他们才会对学校充满感情,对教师充满感情,师生关系也不会紧张。况且,幼儿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更重要是,一培养了和他人合作的能力;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学科,更有发展潜能的方向。这样,也可减少或杜绝人才流失,特别是专业流失的问题,只有会求知、会做事、会合作,才会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方法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幼儿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老师的敬佩和信任程度。教学经验证明,师生之间和谐和融洽的关系是驱动幼儿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条件。那么,什么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呢?我的理解是:严肃而不呆板,慈祥而不放纵,让幼儿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具体做法是:做幼儿信赖的朋友,对幼儿严格要求,但又不使幼儿畏惧和胆怯。具体地说,教师对幼儿充满慈爱和公正,对幼儿群体体现真诚的爱意,不偏袒不溺爱,并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自然的亲切和吸引力,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发展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2.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动”起来
2.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成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幼儿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幼儿的解答作出对与错判断,要让幼儿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多提供幼儿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让幼儿主动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幼儿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寥寥无几。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幼儿不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制定是浪费教学时间。其实只要启发得当,将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只要幼儿有了学习欲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的效果。
2.3让幼儿想说就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他们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幼儿,适时等待,鼓励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试一次,使幼儿大胆地进行思维。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激发火花,让课堂成为一个民主的课堂。
2.4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3.细心引导,恰当释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幼儿进行自学。正确处理教师、幼儿、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老师的“教”落实到幼儿的“学”上,落实到幼儿课堂的自学能力培养上。凡是幼儿能看懂的问题,都尽量不点拨不提示,让幼儿先看、先说、先议。只有当幼儿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再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释疑,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突破难点,并让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并使之成为终身学习最实用的有效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落实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最终实现教育出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郑金渊.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