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模糊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逸

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多义性、个性化,呼唤语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模糊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过程优化; 模糊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37-001

模糊策略,就是要给学生创造生疑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过精心备课,有意创设一些模糊,使教与学双方都存有想象的余地,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促使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运用模糊策略是让学生施展才华,培养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语文教学中模糊性包含的内容

1.交流语言上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比如高矮、胖瘦、美丽、恶劣等在程度上不确定较模糊。再如:“你最近好吗?”这是我们常用的问候语,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我们来分析一下,“最近”应该是指哪一时间段?“好”是指身体好、工作好,还是生活好?可见,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模糊语言比比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模糊语言中建立并巩固起来的。

2.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一篇篇包含着作者独特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文学作品。而文学的主体是情感,“情感”难以定性、定量、定位,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的模糊性。如朱自清先生用“田田的、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开着的、打着朵儿的”等等写实的语言,写出了现实世界中月色下的荷花和叶,同时,又运用了大量模糊的、朦胧的语言,如“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去着色、去渲染,以便创造一个充满情绪的幽深的意境。而这意境不仅透露出“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内在情韵,还在荷花的形象中,倾注着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纯洁、宁静生活的向往。再拿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吧,毛泽东曾把它比作匕首、投枪,犀利却不失模糊。

3.学生认知过程的模糊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对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的认识过程,必然是存在着“模糊-精确-模糊”的过程,没有模糊性就没有精确化。譬如,在教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搬用和灌输给学生诸如“形散神聚”“立意深邃”“富有诗情画意”等文学术语,即使教师阐述解释很“精确”,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终归是模糊的。通常的情形是,只有当学生不断地阅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散文作品,并将之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模糊或朴素的比较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上述术语产生比较精确的理解。

第二,模糊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如何在强调精确性的同时,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运用模糊策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已成为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为语文教学作出努力。

1.可运用到教学设计上。由于高考考试制度的存在,教学功利性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研究试卷、研究考纲,将语文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条分缕析。在教学设计中,因担心学生对某问题不理解,教师煞费苦心地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罗列出来,将其讲细、讲透。殊不知,这样做违反了作者的初衷,剥夺了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作品交流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熄灭了学生再创造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问题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认真领悟、培养锻炼自己获得语文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它更是教师创设模糊,诱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

2.运用到开启学生多维思维的训练上。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再创造能力的体现。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与语文》中指出:语文学习不突出人文性,不去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再深刻,那也是教师读书后的心得。

3.用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放教学。正如叶老所说,对优美的文段要会展开给以赏析,需要翻查的,能够自觉动手翻查,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而这一切,都无需老师代言,全盘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培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模糊性的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上的智力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它常常表现为思维过程的不确定性的“产生-消除-再产生”。语文教学中模糊性恰好给这个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和园地。故而,我们应当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使之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应当再一味追求精确性,最终导致某种程度上抑制和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科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形象思维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富于鲜明性,更富于模糊性,要领悟它,得依靠语感和直觉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模糊性才能培养出的能力,而它本身也有一定的模糊性。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能力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还原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如果说追求精确性和严密性,弥补和强化了语文教学本无或本弱的思辨美、理趣美和明朗美,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语文教学原本具有的形象美、含蓄美和模糊美。而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由于它重视直觉思维、体悟能力等形象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它对于还原语文教学完全审美能力有着巨大作用。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略模糊领域。语文教学中就需承认模糊性的存在,并充分把握和运用这种存在去展开教学。唯其如此,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教学特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