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今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建设中的缺失
作者: 陶正中 沈建英摘 要:中国武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武术是集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宗教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于一体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当今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武术走向世界的文化前提又有哪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建设中的八个缺失,旨在提出武术文化要在内涵上提升文化要素,而不是仅仅在形式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层面。
关键词:当今中国; 武术文化; 内涵建设; 缺失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61-002
一、前言
中国武术文化近几年正在广泛而快速势头的发展,作为反映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武术,能在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层面上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世界,武术文化由此也被专家学者及国人所重视。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武术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巨系统中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子系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反映。
中国武术(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没有中国文化的支撑是可能走到如此的地步,然而,仅仅依靠一般意义上技击搏斗很难把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的,从确切的中国武术文化概念定义上,尚有较大的难点在一个层面解释完整。但是,中国武术文化并不因此而降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积极探讨和完善概念的定义以及分类的范围内容依然不可或缺,就眼下广泛而深刻的研讨中国武术文化的实质内容同时,由于研究观点和角度的不同造成局部偏差,尽管对整体的研究并无大碍,若无视偏差任其发展极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争议,出现让人匪夷所思的结果,更正和完善中国无视文化内涵建设中缺失的决不能低估。
二、当今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建设的再认识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是东方文化宝库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中国武术之所以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有丰富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建设必然也应该体现文化的特征。
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建设中,涉及的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武”与“术”字义的理解上,文化的含义必其渗透于武术的完整体系之中,把武术看作一个文化的样式,在方法论上就有了文化研究的立足点,以文化角度诠释中国武术,这样才能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当今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建设的缺失
1.缺狭义的定义
从范围较宽的定义,中国武术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武术文化也必然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种种内容。中国文化是根,武术文化是其一个分支,从中国文化的特征上看应视为是武术文化的渊源。但是,具体狭义上讲中国武术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似乎缺少完整的定义。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的同时,对某一概念精确定义显得十分的重要,如果说中国功夫已走向世界,中国武术文化必然让世人接受,可能有些牵强,中国武术的精髓不仅仅只有技击、套路和格斗的内容,而集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宗教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于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又是否给予一个确切而具体的分类和说明。
2.缺武德的教育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而今天的社会更看重的是中国武术能够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电影界的商业片大事渲染武术的暴力场面比比皆是,尤其反映在武功较量中十分明显。而武德的教育层面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在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上,武德的能量远远未能发挥出来,浓郁的武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以和为贵道德至上的理念一直被习武之人所铭记,因此,武术中的武德修身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伦和道德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若以影视文化的标准来评判和衡量武术或武功,那将是武术文化的倒退,眼下不能忽视影视及网络对于年轻一代人武术文化的负面影响。
3.缺文化的创新
中国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法思想等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主体,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史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不可否认传承中华武术精华是每一位武术工作者的责任,但在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也一定要有创新。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武术能否推陈出新,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关键在于传承传统中华武术的同时,创新出适合现代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中国武术,避免宗法制度陈旧方式和固有观念。如今,最为缺乏的题材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创新,在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创新中国武术文化对人、事、物的生活态度和处理方式的指导仍任重道远。
4.缺科学的验证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传统文化的烙印是武术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保证。对武术流派经典代表之作,各种原理解释、传授指导都会受到其传统文化的束缚,像“意念、气、经脉”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可避免存在着有悖现代科学说法和认识,有些概念仍需要探讨和研究。对于存在争议的原理问题,既然,现阶段某些经验或常识能够服众但无法科学定义或解释,暂且不要过于勉强过早下结论,待科学进步和对人本质认识的提高再做论述也未尝不可。以养生武术为例,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方面迫切需要进行研究和验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完全可以介入到武术文化实践过程中,为延年益寿和身心健康提供科学论据。
5.缺整体的规划
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产生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次兴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武术其源也远,其流也长。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当务之急。就单单武术而言,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缺乏整体规划的做法是难以将武术文化融入世界体育发展整体的环境。中华武术内容和项目太多太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明确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规则,各门各派对武术的评判标准还未完全统一,距达到奥运会规则的标准相差甚远。认真而谨慎的制定发展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使中国武术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光耀千秋。
6.缺理性的深思
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浮躁现象,不能不说是现代工业高速发展出现的毛病。中国武术处在当代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这样一个快餐文化为主体的时代,能否把持住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至关重要。当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割裂的现象在扩大,杜绝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武打时代,尤其以文学与小说、戏剧与影视对所谓的中国武侠、中国功夫的热捧,给理解武术深刻内涵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学太极的不懂阴阳、不晓易理、不学中医者比比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中国武术及其发展来看,它就犹如哲学上的“木桶理论”。即,只有构成木桶的木板都相等的时候,这时形成的木桶才会装满水。
7.缺内容的精炼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文化是冷兵器时代积累下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它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武术走向世界体现简约化、规范化、国际化、竞技化,就必须精炼其武术的宽泛而庞大的内容体系,应该在传统武术里汲取营养、吸取精华,然后把它整合、提炼、提高。制定出一套比较长期的、稳定的、适用于国际武术竞赛的比赛规程、规则,使它既能保持中国武术的民族特色,又能体现国际竞技比赛公平竞争精神。
8.缺文化的底蕴
理解中国武术,必先了解中国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与之相通,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注重武德为武术文化底蕴基本要素,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的审美观、健身观、道德观等几个方面,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文化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中国武术功底固然重要,如果丢掉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丢掉了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中国武术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结语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它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武术也应该在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中国文化其它元素,真正使中国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玉成.武术文化与和谐社会[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2]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
[3]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