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备靓赛课
作者: 杨一丹摘要:参加赛课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中医“望、闻、问、切”这“四大法宝”对参赛教师同样适用,通过“望”来观摩优课、广集资源,通过“闻”来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教育理念发展趋势,通过“问”来获得资深教师真知灼见、少走弯路,通过“切”来把脉教学、会诊课堂,有助于参赛者在赛课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望; 闻; 问; 切; 参赛; 备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6-002
近年来,职业学校各级各类赛事烽烟四起,就江苏省内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风起云涌,各校自己组织的各种“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展示课比赛”等更是不胜枚举。参加赛课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流光溢彩,在赛课中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通过中医“望、闻、问、切”这“四大法宝”,在比赛之前把课备新、备精、备靓至关重要。
一、“望”
“望”在中医上指医生通过观望病人的神色、形态,来推断病人的寒热虚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望”的技巧,通过观摩优课来取长补短,通过广集资源来拓宽视角。
比赛前观摩优课是必不可少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观摩学习不仅是赛前的必备功夫,平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去看、去听、去悟。一要通过“望”学习他人之长,为己所用。笔者在参加“两课评比”之前,就大量的听取了本校和外校一些资深教师的课例,在听了一位老教师用情景教学法教授“Seeing a doctor”这一课时获得启发,于是在自己的比赛课中也把“How to take care of your teeth”整篇课文设置到一个真实的情景中,“My son likes sweet very much. Now he has decayed teeth and cries every. Please help him.”鲜活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先恐后的想帮助哭泣的小孩,随着情景的变换,问题的深入,一篇枯燥的科普文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二要善于总结他人教学过程中的瑕疵,在自己的课堂上尽量规避。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瑕瑜互见是常事。教者往往因为“身在此山中”而浑然不觉。而观摩者常能一针见血的看到教者的教学设计疏漏之处,因而加深印象,在自己的教学中便能做到“不在同一个地方摔跤”。
比赛前广泛收集资料能为一节靓课奠定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种类型的教案,课件,说课稿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此时参赛者就要擦亮眼睛,要博览,会鉴别,有取舍。博览是因为要广集信息,拥有新鲜的知识感知,进行原汁原味的“浸泡”;鉴别是结合具体班情学情、结合课程背景、结合教材编排和教师的个性潜能等提取对自己有用有效的信息;取舍是为了避免陷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迷阵,取舍时要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天下的好女子多了,难不成个个娶进门?因而在广集信息的同时,要敢于割舍,才能优而得,如同武侠世界里的“吸星大法”,化外力为己用。
通过“望”的阶段,参赛者对知识内涵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能达到一种通透的境界,要有心明如镜的透彻感,要懂得像镜子反射阳光一样,将备课的思路引向一个方向,聚焦在那个点上。
二、“闻”
“闻”的本意是“听”,医学中是指医生通过嗅觉判定病人的发病部位,病情的轻重。笔者认为,“闻”的法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参赛前教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等要有敏感的嗅觉,避免因循守旧,千篇一律地按老套路施教,满足于按部就班、缺乏新意的“匠式”教学。
以江苏省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为例,对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来讲,是开辟了一条新路,要求教者从单元和模块的角度来审视教学。以前省内组织的各类优课评比,往往灵动如小令,一堂课定高下,颇有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味道。现在的两课评比,从教学设计评比到上课比赛到说课比赛、专家答辩,迁延如套曲,更讲究起承转合,整体布局,局部出新。所谓的“闻弦歌而知雅意”,参赛者要敏锐的把握职业教育的脉动,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成功便近在咫尺。今年我校的一位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时借鉴时下颇为流行的“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编排秩序,将单元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布局,把“Warming up”、“Speaking”、“Reading”、“Grammar”整合成教学项目,从项目延伸到课程,“有破有立”形成贯通的教学体系。该教师把几个热门的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突破点:如何还原职教课堂本真,如何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如何将任务单导学落到实处,契合了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在比赛中深受好评,折桂而归。
通过“闻”的阶段,参赛者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技术已经达到一个“心领神会”的境界,课的雏形在脑海中基本出炉。怎样达到教学合一、实现师生对接?怎样“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实践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参赛者在洞幽烛微之后心中会觉光亮和通透。
三、“问”
“问”是医生看病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问病人发病的部位,病变的表现来推断患者的病症。同样“问”也是备赛时必不可少的手段。资深教师的真知灼见,有相似参赛经历教师的经验之谈都会让参赛者获得大量有用信息,少走弯路。
备赛过程中,参赛者可以就赛课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向老教师请教,比如课堂氛围如何调动,知识点和学生实际如何结合,框架如何搭建,任务如何设置,重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如何点评等等。也可以在磨课的过程中就一些突发问题寻求良策,比如本堂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项目引领、任务导学”是否具有专业特色?能否将设置的某些环节删繁就简进行“整合”,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某个环节的处理还有没有其他更佳方法?只有多询问,多质疑,才会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火花,给课堂多添几抹亮色。
通过“问”的阶段,参赛者会跨越心中一个个困惑的“坎儿”,钻出“孤军作战“的“死胡同”,教学过程会一次比一次的顺畅。
四、“切”
中医学的“切”是“切脉”,通过掌握脉搏的缓急、强弱、节律,以推测患者是寒症,还是热症,是实症还是虚症,进而分析病因,进行治疗。这里的“切”,指的是赛前磨课,邀请资深教师为参赛课把脉会诊。
所谓“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即便是名家大师的课,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有瑕疵是难免的。也因此磨课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共同探讨,有待完善,催人思考,予人方向。只有正视磨课中出现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勇气,赛课才能焕发生命,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真。磨课的过程中,参赛者不仅要与听课专家交流,还要与组内老师、与班上学生交流,与自己交流,静心反思,剖析优点和缺点,将智慧的结晶落到下一堂课上,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炼炉”运动,实现教学水平质的飞跃。
今年笔者在参加一次比赛课前,磨课的同仁们就会诊出课堂的几个瑕疵和硬伤,比如课堂结构的“流水席”、教师口语中出现的几处“常识性口误”、某些边缘生在小组活动时的“寂寞游离”“格格不入”、师生角色互动时的“水面微波”“作秀味浓”等。同仁的会诊让笔者豁然开朗,获益良多。
通过“切”的阶段,参赛者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流程、节奏和一些关键点的把握便会了然于心,同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对课堂有绝对的掌控信心,能顺利解决赛课时出现的任何“沟沟壑壑”。
从“望”、“闻“、“问”、“切”到踏进赛场,从只关注三尺讲台、方寸之地,到视野聚焦到课程体系、专业建构层面来审视课堂,赛课让参赛教师的飞跃不只是一点点。有这样一句话:“天堂离我仅一步之遥,可却永远达不到”。比赛课之于参赛教师的确是这样一种悲喜交织的感觉。可正是这样的过程,这种永无止境的探求让参赛者体验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是对参赛者的挑战,也是赛课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赵绪昌.“望闻问切”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数学,2011年第9期
[2]李郁.论语文教学的望闻问切,文学教育,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