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谈话方式初探

作者: 蒋群力

摘要:班主任工作必须讲求艺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是实现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谈话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并对症下药,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艺术; 学生谈话; 心理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8-001

班主任工作繁琐复杂,头绪万千,讲究班主任艺术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方面,千人千面,针对具体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必须注意谈话对象的具体心理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个别谈话是班主任工作艺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成功的个别谈话,谈得入情入理,情理交融,不但使学生接受教育心悦诚服,而且能促进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当然,在与学生谈话时,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心理表现,不同的谈话对象,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能使谈话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在谈话时学生的心理表现及相应对策。

一、喜悦心理

一般出现在被评为“三好”、“优秀”和新生选为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以及由原来的一般的班干部调整到较为重要的职务的学生中。因为他们平时对学习,工作表现出色,在学生中的威信比较高,尽管在谈话中还没有道破意图,但他们能够根据某些迹象进行推测,估猜此次谈话一定会体现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或学校对自己的信任,因而表现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谈话投机,能愉快地服从班主任或学校的决定,比较容易接受指出的缺点。在同这类学生谈话时,可以开门见山,迅速入题,直接挑明班主任意图:一是自身应克服的弱点,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这类学生都能很愉快地接受意见和任务,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

二、恐惧心理

多因较严重地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或班上公约,担心受到学习或班上处分。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谈话时,脸红心跳,手足无措,沉默寡言,怕提旧事。与这类学生谈话,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挖掘他过去学习、工作中的闪光点,肯定成绩和优点,加以赞扬,让他觉得班主任是理解他的,从而取消恐惧心理,激励他振作精神,同时指出其努力方向,然后再指出其错误所在,明确错误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并帮其寻找改正和进取的途径和方法。

三、对立心理

一般出现在已受处分的学生身上。他们对学校或班主任的决定不满,认为是某人有意整自己,处分过重,常常找上门来申诉,甚至抗争。由于这类学生的个性特点,社会经历、家庭教育、思想修养的差异,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有的滔滔不绝地倾诉心中的不快,似有万分委屈;有的话中带刺,含沙射影,大发牢骚。在与这类学生谈话时,要笑脸相迎,热茶一杯,促膝相谈,耐心倾听,积极找准贴近点,尽快缩短心理距离。可以用经历贴近法:班主任应尽可能多地熟悉被谈话的基本情况,以自己或朋友的类似经历为谈话内容,寻找共同语言,使对方产生贴近感,引起情感共鸣。或心理贴近法:针对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话题,以适合谈话对象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使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所言之理。在谈话投机,气氛和谐时,将学校和班上的决定解释清楚,若是有误差,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调整。若遇胡搅蛮缠者,则应严肃批评教育。如果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可以暂时中断谈话,冷却一下,缓和气氛。中断谈话后,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和沟通意见,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自弃心理

多出现在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较差,组织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老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或班主任关心太少的学生身上。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自尊心减退,情感淡漠,缺乏朝气和信心。应多找这类学生谈话,一次未必能完全奏效,有必要跟踪谈话。要想触及这类学生心灵,引起反思和彻悟,可以从下面“三心”处谈起。“一心”从痛心处谈起。要对具体问题作入情入理的分析,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使其忆往事作反思,诱发其悔恨感。“二心”从寒心处谈起。这就要联系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其提出的问题,尽可能予以答复和解决。“三心”从灰心处谈起。这类学生因对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全班同学的期望值逐渐降低,产生心灰意冷。谈话中,班主任应设身处地帮助分析原因,消除误会,增进理解,燃起其心中的发奋之火。

五、无所谓心理

常出现在认为自己在班上不前不后,甘居中游的学生或认为自己功劳不大,苦劳不少,久任班干部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自我奋斗精神不强,学习、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班主任不找他,他也不找班主任,对班主任的谈话,不积极也不消极,但只要班主任能把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送给他,对他信任和支持,他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拓展前进。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班上举行的文娱、体育及校外游览等活动的机会,主动接触,沟通感情,启迪思想,打气鼓劲,开启动力。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体察每个学生在谈话时心理表现的复杂变化,及时排除心理障碍,使谈话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就能取得最佳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