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非智力因素初探

作者: 蒋洪江

摘 要: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是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21-001

俗话说一个人成才是靠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同等智力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达到促进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中各种非智力因素的首要因素是动机,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

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加强历史审美教育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特别是历史上各时代伟大的人物及其事迹。这些具体、鲜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2.坚持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历史是生动的,但具体到课本上,学生难免要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文: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背景影响……这就需要采用多媒体和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其中日军的累累暴行不断激起学生的悲愤,而张纯如声泪俱下的控诉更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她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对待历史的真诚。学生们在参与中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从而感受到活生生的历史。

3.旁征博引,联系实际

历史的乐趣就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必然与偶然的复杂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突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并能恰当的总结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知识,用于现实的指导。例如在讲述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妄图建立世界霸权,而二战中进一步强大起来的苏联就成为美国称霸最大的绊脚石,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打响了针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冷战”。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联系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在失去了“头号公敌”苏联后,美国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假想敌,而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提升的中国自然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是如此的不稳定,美国对中国既需要更防范,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新的“包围”。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历史学习习惯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学生爱好阅读,善于阅读的习惯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我适时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通俗的历史作品,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百家讲坛系列里的《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读史可以明智”。

2.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人们常说,学习历史要“死去活来”,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我还积极的建议他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要用梳理的方法多做读书笔记。比如在讲到必修一第六单元《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我要求同学们把建国以来的民主政治分成三个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初创(1949年—1956年);民主政治建设遭到重大挫折(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然后在每个阶段各有什么重大成就。具体到某个知识时,比如“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又可以进一步的概括:1949年一届政协的召开时初创;1954年职能转变;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进一步发展,“十六字方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其自学能力与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历史上著名变法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等。就变法本身而言,它们都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变法,变法为何要采取那些措施,变法起了哪些作用,变法结果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等,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理解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

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鼓励学生不怕学习中的困难,对学习、对智力发展的强化作用不言而喻。

1.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期望值,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要求,饱尝胜利的喜悦,形成一定的成功心态,增强学习信心。如在课堂提问时针对一些历史后进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提一些他们能力水平范围内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历史学习的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2.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与他们一道找出问题所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通过学生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比如一些同学觉得历史的年代记忆太模糊,而时间对于历史学习至关重要,我就带领他们一起寻找历史年代后的规律。比如“历史上的今天”这个活动,每天从网上下载一些和历史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打印后分发给这些同学,帮助他们增进和历史的亲近感,进而加强时间的记忆。

总之,学生的学习既涉及智力因素,又涉及非智力因素。遗憾的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今天中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历史教师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历史教师结合学科实际,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是切实可行的,这是提高学生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