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画风格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作者: 刘永刚摘 要:油画发展到今天,其风格另人目不暇接,对多变的风格我们应报什么样的态度?笔者认为,应该认识到风格的形成不是刻意的,与画家的性格、环境、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油画; 风格;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27-001
油画传入中国是20世纪初期,其发展演变之快令人目不暇接。面对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绘画面对中国五千年文化底蕴,我们应该报什么样的态度?是学习古典传统不放还是全盘西化演绎个性、演绎前卫呢?真的像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宣布的一样“绘画死亡了”吗?我们在风格上应该如何选择?是决裂?是继承?还是浑浑噩噩不作判断,哪黑哪住呢?
一、作品的风格取决于画家的个性、时代背景
油画传入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19世纪印象派、后印象派画风,凡高与高更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保罗·高更为例,作品总以浓烈的色彩打动我们,走进高更的世界,你会感到热风、热土、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他的作品风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可以讲画家的经历很重要,没有经历就没有生活就没有伟大的作品。
时代背景对一个画家风格来讲是很重要的,可以讲是决定性的,“时代可以造就人”。没有纸的发明就没有魏晋以来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没有佛教的传入就没有敦煌壁画的壮丽景观;没有唐、宋的强大国力就没有山水画的发展完善,明清以来,国画“仿”成为一种风气、与其国力衰败不无关系;没有建国初期的“走出去”(李铁夫、徐悲鸿、颜文梁、刘海粟、林风眠)就没有今天的中西结合,没有“文革”就没有畸形的政治图解。正因为改革开放才产生架上绘画成为边缘的现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图像泛滥、信息膨胀,人们需要新的视觉刺激,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进入大众传媒。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只有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才能不断激发创作的冲动,才能“有感而发”。时代决定生活,生活决定画家的体验,体验成为画家风格形式的决定因素。所以一个画家的绘画风格与其性格、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风格主张借鉴、创新,反对做作、生搬硬套
吴冠中坚持“风筝不断线”。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十字路口。早年受教于林风眠、潘天寿大师练就了一身正统中国式功底,巴黎的三年留学,将他领进一个陌生的美学天地,二者初时于他形同水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他却偏偏都要,而且要得如此精彩。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中国画的用笔,“泼彩”上作幼细的匀线,讲究气韵,作品《渔之乐》其中又可以找出“泼墨”的能量,造成了类似后印象派的平板概括而抽象,油画与水墨之间如此的来去自如。
吴冠中的成功无一不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克服中国传统绘画的局限、片面,大胆西方绘画养料补充和滋养自己。充分说明风格的千变万化不能没有根,这一根就是博天精深的5000年传统文化。南师大教授刘远修在《后现代艺术不是中国美术的走向》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后现代艺术不适合中国国情,没有评判标准,不能反映时代生活,充满了色情、暴力、野蛮、刺激,评价它们是与中国时代生活背道而驰的东西。
面对前卫艺术我认为它们出现不是偶然的,各种风格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它们是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它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当然李小山教授在《阵中叫阵》中也间接批评了徐冰作品《文化动物》、谷文达的《血之谜》,用他的一句原话“很多时候也一样觉得头痛不堪”。从这一点上说明艺术风格应该允许其存在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倡百花齐放,反对那些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生搬硬套不顾生死地制造垃圾的胡闹主义者。前卫不等于胡闹,现代不等于丢传统。
三、风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管是具象与抽象,原始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再现与表象,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林风眠在《艺术随笔》中讲:“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表现主义先驱蒙克他用色彩用笔触让我们感受另一个精神世界的真实,是如此的动人、生动。这些在他的作品《呐喊》中表现无余,但你能说他所表现的真情实感与农民画家米勒在作品《晚钟》中所呈现的思想感情从本质上讲有区别吗?没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是人,一个现实的人,他们都有生活,都在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情感。我想高更、凡高,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赵无极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一点正如世界上的人们讲着不同的语言一样。
风格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等于说不讲风格,相反,我们对待风格应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动辄模仿。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讲:“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正说明风格要有创新性、作品没有创新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四、如何选择自己的风格,对风格应有的态度
风格的形成因素很繁杂,风格的形成与选择不是偶然更不是刻意。对一个特定的人来讲是必然,因为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时代、社会),同时又取决于主观因素(个性、智慧)。风格不可以机械模仿,应大胆创新,应该有前瞻性。用真挚的情感“创作”,至于表现形式是自由的,关键要找准切入点,做出深度。
首先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新生事物。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国际化,一块石头在路上便是石头,在美术馆就是艺术品的疯狂的今天,你还有理由说谁“他怎么这样画!”“他怎么这样做!”在艺术与艺术日益模糊的今天,我们应以一颗好奇心来面对各种艺术现象、艺术思潮,应该宽容他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字如其人”说明书法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其实画画也是这样。
总之,创造是个艰难的劳动过程,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创造出好的东西来,得研究美术史前人的经验;认识我们多彩的民间美术,在技术上踏踏实实下工夫,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区础坚.油画风格,岭南美术出版社
[2]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
[3]美术,总460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