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 彰显语文味

作者: 田海燕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选入课文的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我们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用朗读为它插上展翅飞翔的一双翅膀,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1-00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有一段话:一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读”是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味的主要手段。

一、读出情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要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朗读,使丰富的情感回荡于课堂;要放飞师生澎湃的情感,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朗读要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要读出课文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读出情感。

1.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教师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某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就精选这样一处朗读训练点:“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教师引导学生数数,分别训练了语调由低到高、语速越来越急和语调由高到低、语速越来越缓两种读法,学生在两种读法中体会到作者看到小小的羊皮筏子上居然有6个人时的惊讶、担心、紧张等情感,从而领会到不同的朗读方法会有不同的感受,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2.示范朗读,润物无声

老师的范读给学生以音的示范。笔者曾经在网络上听过吴玉华老师上《秋天的雨》。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和美丽的风光画面,老师开始范读。那清晰的吐字、准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征服。读毕,学生们自觉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掌声里有对老师的佩服,也有对老师的称赞。在后来的学生朗读中,在发音方面,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老师的范读是学生出色朗读的基础,这样高水平的范读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孩子们的渴求。老师的范读给学生以情的感染。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声音,还有老师的态势和表情,这样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的感染在老师的范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读入境

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1.直观画面,引读入境

低中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黄河的主人》黄河巨浪滔天这一段,学生理解了黄河的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指导读也就到火候了。可以叫发言的学生给大家示范,读后大家评说,最后全班仿效读得最好的同学,一齐练读。这样训练自然就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了。如一位老师执教的《春到梅花山》一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晶莹剔透”,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

2.配乐朗读,身临其境

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笔者在指导朗读《静夜思》一诗时,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学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时,教师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朗诵,学生不由自主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缓急随着音乐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3.想象朗读,披文入境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苏州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创设了清晨、夜幕降临、严寒、酷暑四个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朗读热情之火一下子点燃了,读得入情入境。

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课改潮流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朗读”传统教学方式的独特魅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愿每一位语文老师加强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浓的语文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