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林金强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8-0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从“复习-引入-新课-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取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学习。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的一道门槛,问题情境设计得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一、问题要有悬念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又想解决它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例如在全等三角形概念刚学习完,于课尾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BD是长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思考:△ABD与△CDB全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问题问得比较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难描述,自然地,学生会探索其中的奥秘,甚至想到用剪一剪、做一做这种实验式的好方法来说明。此时老师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在叙述上比较方便,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对于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学习无疑产生了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
二、问题要有新意性
新颖、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例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安排一个猜数的游戏:请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再加上家中的人口数(小于10),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其出生年月及他的家里人口数。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学生心中所想的年龄后,会对老师佩服有加。此时老师告诉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及整式的加减后,你们也能与别人玩这样的游戏。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许多,听课劲头十足,很快就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创设有新意的情境,给学生一种饶有趣味的情境,激发好奇心的产生,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使之产生一种非知不可的强烈愿望。
三、问题要有挑战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推导ax2+bx+c=o得x=?,显然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复杂,难以下手。故应化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先解形如:2x2-3x=0.(x-2)2=9,x2-6x+9=0……x2+ax+a/4=0。然后逐步地引向一般形式来推导公式,这样的设置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处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能引起思维的冲突,形成思维上的挑战性。
四、问题要有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开放思路,发展创新意识。例如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中,设置这样的开放题:要求学生利用两个等圆,两个全等三角形,两条线段来设计图形。给学生充分探求的时间,学生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采,让老师惊讶不已,对他们独特的思维想象力很是佩服。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置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的体现。例如在一个定理中,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圆内的点移到圆上、圆外怎么样?正数改为负数会怎么样?锐角改成直角或钝角怎么样?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改成中线、高线会怎么样?大于改成小于怎么样?另外,增加一些条件,是否还有新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随时设置,也可以通过学生质疑,学生提问,进行问题的开放式讨论。
五、问题要有探究性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探究知识离不开教师的点拔引导。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思考。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问:能不能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转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可以拼接成平行四边形吗?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怎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启发讨论,很快能得出结论,这样由学生观察发现得出规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设置现实中的转盘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去分析本质,即概率的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主张对学生要诱导、指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统一,既把学生看作教育对象,又把他们看作学习的主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的关键处设问,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式的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再出示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例题,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不能?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转换,然后再相减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知道必须要转换后才可以计算,那怎么转换?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头脑里油然而生,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让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并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真正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质的教学需要策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以学生后继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力所能及地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