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程的“四性”
作者: 戴建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美术课程性质的描述,即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美术教师要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教学课程,使美术课程教学更具个性,更具吸引力,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美术课程; 视觉性; 实践性; 人文性; 愉悦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9-002
2011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和《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的阐述有较大改进,省略了课程价值的相关内容,转而重点叙述“课程性质”,即“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还从“凸现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我姑且称之为“四性”)四个方面展开对课程性质进行描述,内容更加具体、完善。我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标准》精神,找准美术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真正上好美术课。下面我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践,谈谈对美术课程教学“四性”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课程凸现视觉性
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可以辅助大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人的感知系统中,尤其以视觉的作用最大。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得的80%的信息都是由视觉提供的。所以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课程教学,应当凸显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视觉性”的特征。在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美术作业等方面,都应发挥其“视觉性”的优势。
1.美术课程教学要加强美术语言的教学
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机理等)及其组合的基本原理(如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较小学有明显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刻掌握美术基本语言,多让学生观察、感受图形、图像,培养他们对美术视觉形象的敏感的感觉能力和对美术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
2.美术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形象思维来进行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并进行交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图形、图像、图式,是通过“象”来形成思维流动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视觉形象的思维记忆能力的训练。在形象思维中对视觉形象的理解就是对感受信息的再加工,使学生对美术现象形成明确、清晰、深刻的印象。包括对美术创作方法、过程的理解;对美术作品形式风格的理解;对美术的作用与价值的理解。创造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美术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通过感受自然,认识、理解自然,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美术作品,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特征,美术的各种门类的起源与发展都是一个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人们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对各种媒材的使用和掌握,都依赖于人自觉的动手、体验,并且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美术,而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能形成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美术创作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素材,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美术教学要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动手体验和训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体验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室外课,比如室外写生课,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室外的人物写生课、室外动物写生课和室外风景写生课等;室外参观考察课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书画作品展览,书画家专访,民间美术考察等等。室外课教学虽然组织起来比较麻烦,教师比较操心,但是学生比较喜欢,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样也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室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的精神价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文化行为,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性。在美术教学的目标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感情,提高美术素养,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自觉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对评价形式、标准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评价来确立学生的自信心,将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增长与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是美术教学中活跃美术课堂,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轻松表达的情感需要,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眼、脑、手的能力与水平,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课业负担的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能体会到愉悦性,作为美术教师更要在美术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方面努力体现美术教学的愉悦性。例如,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形象要大方自然,生动幽默,具有亲和力。另外,美术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所获得的愉悦性是非功利性的,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传递情感因素。例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愉悦,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节奏韵律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的吸引人,感染人,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使人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调控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引导学生欣赏高品位的美术作品,愉悦地表达个性观点,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创意,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美术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课标》精神,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等来规划设计美术课程教学,使美术课程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之一,使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