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生主体:以预设与生成教学为呼吸的重构
作者: 尹娟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这一对矛盾体引向更为迷人的通道和更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教学历程,是每一个有大爱之心的教师所深深思考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弹性区间;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4-001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现:课堂教学处处蕴涵着矛盾。预设与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翼,更是在平衡与矛盾中左右摇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重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显得更加重要。下面仅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重构以预设与生成教学为呼吸的课堂教学。
一、准确把握尺度——设置具体的弹性区间
优秀的教师总是设置一个具体的弹性区间,以便给各种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留下足够发展或生成的空间,或许,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契机。
1.目标设置中的弹性区间。应该说,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考虑最低水准与最高水准,如此之间便留出了一段跨度,而这个“跨度”的存在恰恰是针对了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二元一次方程组”,其教学目标有“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思想方法。”不难看出,这两个教学目标显然是在兼顾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一个“弹性”的问题,并且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到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有效融合。
2.过程展开中的弹性区间。从过程角度讲,学生是开放的、多元的、多维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作为一股“新鲜的、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认知、原有经验、个性的思考和随意的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既然如此,那种“天衣无缝式”的教学设计无疑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而,一份科学的教学方案应该考虑如何设置其弹性区间,即保留一些不确定性的、可变换的弹性目标及其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的心中也许更能涌现出灵动新颖的念头和创造性的见解。
二、及时调控预设——为“生成”创造机会
1.善待“不曾预约”,为“生成”扎根。不可否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必然会遇到无数的“不曾预约”。此时此景,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预定的轨道向前“行驶”呢?还是停下脚步,善待这突如其来的“偶遇”呢?我想,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停下来。因为这样的“不和谐”,这样的“意外事故”恰恰是师生智慧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些看似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意外”,并且巧用这些“意外”,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必将产生更有意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必将为原本沉闷的课堂增添一股清新的活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化解师生尴尬,为“生成”添彩。课堂应当是灵动的、多维的、和谐的、自然的。教师对预料之中的答案或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无疑是满意并且惊喜的,但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则显得手足无措。是漠视不理或是简单处理,还是抓住这一珍贵资源衍生出珍贵的“生成性”资源?答案显而易见,此时教师如果及时化解,教学就会由“山重水复”迈向“柳暗花明”。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优秀的教师不是逃避,不是搪塞,而是及时地点拔化解,巧妙化解尴尬局面。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根据多样性的学生和变化了的课堂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实实在在给学生以顿悟的时间,给学生以“藏拙”的机会,给学生以“摔倒后再爬起来”的勇气。如果教师能将这种化“尴尬”为精彩、舍弃喧嚣与浮躁,追求活泼、清新、自然的过程做精做细的话,那么浸润其中的学子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惊喜连连,还能获得精神的磨砺和馈赠。
3.放弃原有预设,扫“生成”障碍。面对教学或课堂中的预设之外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做出艰难的选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式”一课时,发现原来的预案中存在如下问题:①虽然教学环节设计严密,但没有给学生留充足的探究时间。②关于分式的两个表格中,教师主导过多,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面对这样的预设,该教师“当断则断”,立刻放弃原有预设,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把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或一些值得研究的练习搁置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千变万化的课堂活动,根据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重新创设一个不断调控,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新的生成性课堂。
4.坚持“将错就错”,为“生成”铺路。数学课堂中,学生做错题几乎是常态。教师如果能应用错例而衍生出新的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我们不难相信,做错题的学生将“破涕而笑”,而其他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用方程的解法很有创意。优秀的教师往往是这种“化腐朽为神奇”方面的高手。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单项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旧篱笆”。教师适时适度的充满智慧的转变和调控,无疑为课堂的走向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这样说:充满生命热情,对智慧有挑战性的课堂就一定是生成性的课堂;而不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但愿新世纪的数学老师能够在教育的万花园中,真正重构以预设和生成为呼吸的数学课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4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