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启高中化学学习之“入门”

作者: 杨浩

摘 要:在整个化学教学计划框架下的教学结构的分配与安排上,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除去知识点上的链接外,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目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中学生在学识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和障碍。本文意图通过几个方面的分析,给出新高一学生学好化学的一些方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 结构; 技能

中图分类法: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40-001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差异,争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为“入门”铺路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入门教学中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容量多,叙述简明扼要,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化学新课程已注意整体设计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但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个过程。这里就存在过渡和衔接的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情况,在高一教学中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为学生的顺利过渡铺路搭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引导学生入门。

二、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为“入门”降低门槛

高一化学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不得任意拓展、深挖。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高一化学的许多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达到“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和“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等水平。像有关原子结构的学习中,专题一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步、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等最基础的内容,要对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的了解,必须学完《化学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高中化学其他模块才能做到,教师不要片面提高认知性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起始阶段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应参照教学大纲,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遵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提出一些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要求。

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指引“入门”之道

传统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性、记忆性的要点特别多,使得学生整天忙于记忆,使他们形成一种意识,就是化学学的好不好,全看记的怎样和做了多少题目。学生把有趣的科学理解成死气沉沉、千篇一律的教条,忽视了化学作为理科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也有的学生认为:化学是理科,只需理解不需记忆,往往因知识的库存量不够而影响学习进程,忽视了化学具有文科生动形象性的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在学习中既需要抽象的思维,又需要形象的思维。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需贯穿教学始终。

四、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产生“入门”的愿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氯水的成分与性质”的教学中,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我校有条件做该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手、脑、眼并用,捕捉有用信息,在探究中层层揭示答案。学生在制得氯水以后,学习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步步追问。如:氯气与水是否发生了反应?若反应可能生成了什么产物?怎样证明假设产物是否存在?(系列实验)现象怎样?得出什么结论?怎样证明氯水中的哪种成分使花瓣褪色?氯水久置后会有哪些变化?怎样保存氯水?总结氯水有哪些性质?在这一连串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得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和思路,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觉化学宫殿里充满“奇珍异宝”,产生“入门寻宝”的愿望。

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其他各种教学手段,如讲授、启发讨论、归纳对比、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通过图表、模型、实物教具和声像媒体等多种手段,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扬化学之长,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引发思维,促进交流,体验学习的喜悦,这样何愁学生不“入门”。

五、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掌握“入门”之法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包括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二是结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如把观察与思考的联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辩证唯物观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总之,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基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之法,从而开启化学宫殿之门。

参考文献:

[1]康来俊.初高中化学如何衔接,中国民族教育(京),2005.4.35

[2]王祖浩,吴星.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