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作者: 陈秋萍摘 要:“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是我们数学教师共同倡导的教学理论。如果数学教学失去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学生学数学将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尝试
中图分类法: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63-0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有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为此,我们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实际意义,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知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意义,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讲授初三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这样设计(用课件演示),播出一些我们身边的图像,自行车的前轮与后轮,奥运五环,放在筐里的两个篮球,溜冰鞋上的滑轮与滑轮内的小钢珠,滑轮的外圈与内圈等,让学生观察两个圆之间会有几种组合,并且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用两个透明胶移动,自已找到在运动过程中会有几种情况产生,从而在不经意中掌握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把抽象的几何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情境,学生学着开心,乐于学。
二、精心设计与生活有联系的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前导入生动与否,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良好的开头就像京剧中花旦出场,人未到声先到。这样第一时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达”的迫切求知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因此我们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与新知有联系的生活问题。
如在讲圆的侧面积时,我捧着自制的一些圆锥形纸物体和剪刀进教室(学生已经都在好奇地窃窃私语了),把这些自制的教具每两个人发一个,然后用一把剪刀作工具,看哪一组同学能说出制作这个圆锥所需的材料计算方法。学生们听完马上两人一组动手动脑起来,甚至邻座之间也交换起意见来。有的说这样剪,有的说那样剪,为了急于弄明白到底怎样计算,个个情绪高昂、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原由,这样学生的求知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成功的一半已经达到。
三、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旧教学方法,提倡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弄清原理,掌握技能技巧,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正方形的判断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小明的奶奶到商场去买一条方巾,但她怕是次品,经理就给她做了现场验证,把围巾相对的两个点重合,边与边正好重合,这样对折了两次,经理要小明奶奶放心买回去,一定是正品。你帮小明奶奶出出主意看,她能放心买回去吗?话音一落,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激烈地探讨起来,一会儿说可以,一会儿说不可以,真正地开动起脑筋来,他们已经充分融入生活情趣,自然而然地去体会数学,这个内容在学生们轻松的探讨中学到了,使数学能力得到创新的发展。
四、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成功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实施,也可以把课堂搬到生活中,社会上,因为生活也是一个造就学生的大课堂,以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弥补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的不足。活学、学活、活用、用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如在教“众数”这一节前,让学生到各店去打听经理们对于商品的销售最关注的是什么,在教“解直角三角形”时,让学生试着测试一下自家楼房的高度。又如让学生去测自家楼梯上铺的毯子需要多少长度?要不要一级一级的来测等等,这样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实践操作,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数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中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我们还应该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2002年
[2]吴烈.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苏州教育,2004年第9期
[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等编.《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教育》第一卷, 2005年5月
[5]张文涛.洞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