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文本解读实效性研究

作者: 孙维山

摘 要: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致使课堂上出现了不少误读文本的现象。本文对一些文本误读现象进行了分析,尝试从抓文眼、抓情节、抓细节、抓背景等方面探求文本解读的方法,以提高师生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 文本误读; 文本细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93-001

一、文本误读现象

1.案例一

教师A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让学生对愚公移山进行评价。学生A肯定了愚公顽强不屈的精神。学生B认为愚公太笨了。教师B让学生说理由。学生B想出了诸如“把家搬了不就行了?”一类的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B的想法,表扬了他很聪明。

2.案例二

教师B教学柳宗元的《雪》。课尾十分钟,教师B想体现教学新理念,把学生教得有问题问。于是,老师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发问。

学生1:这首诗是假的,天这么冷,他为什么还出去钓鱼呢?

学生2:天这么冷,下了雪,水肯定结冰了,他怎么钓鱼的呢?

老师就犯愁了:这诗怎么是假的呢,这怎么收场呢?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希望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救命稻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是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可急了:“我就不信我们班就没有真正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起来回答了。

生1:诗不是假的。他家穷,所以他出来钓鱼。

生2:诗不是假的,他来时带一个工具,把冰上砸了个洞不就可以了吗?

老师就对提问的学生说:“懂不懂?诗怎么是假的呢?”学生点点头,不懂也懂了。

二、解读文本之策略

怎样才能把文本读细读透呢?我想:正确解读文本,是在解码,与作者编码一样,也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阅读积累、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背景。正确解读文本,也需要一些方法。下面就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抓文眼

孙双金认为,“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文眼在题目上,有时候是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候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是在文章的结尾。”

怎样抓文眼呢?如果文眼就在文题中,好找。如果文眼不在文题中,怎样抓呢?笔者认为,记事的文章文眼可以从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中去找,如《晏子使楚》中的文眼是“面不改色”。

2.抓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片断:

师:你们说的,三年级学生也能看得出,是表面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到五年级,思考应该更深入一些。

师:林冲的为人处事,究竟哪一点非比他人?于老师在读两三遍时,读出林冲他藏而不露。再读两三遍,就发现他的人品、为人,可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没有举手的。

师:读书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看一遍,在这个基础上,咱们要善于抓住重点段、关键的地方去读。

生读课文。

师探问: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

学生找。师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重点词句。

集体交流所找的字:

生1:忍。

生2:让。

生3:谦。

生4:宽。

师:让。

接下是围绕“让”品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林冲的语言、动作关键词句,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句说说这是什么“让”。师生交流中,我看到课题下渐渐出现了以“让”为中心的圆形板书。躬身施礼、起身让座,礼让;不敢,不敢,忍让;只好请教了谦让;一扫,宽让。

于老师抓住了描写主要人物林冲动作、言行的重点段、关键词,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林冲的主导性格“让”。

3.抓细节

细节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从写作的角度看,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从阅读的角度看,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发掘、玩味,也可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探索文本的主题。试看窦桂梅老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课题细节的发掘: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小女孩。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那些不肯卖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等等——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世界。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窦老师从“小女孩”的“小”和“大人,大鞋,大马车,高大的墙”的“大”这一细节中读出小女孩的“楚楚可怜”,读出了小女孩在这个强大的世界是“不尽的难过、悲伤和无限的孤独”。

4.抓背景

有些文章外国人是看不懂的,譬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自己比作待嫁的女子,这是谋求官职、良禽择木而栖等观念在诗中含蓄的反映。外国人眼里这可能是匪夷所思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同样,如果我们不联系中国特有文化,也不会把文章解读得深刻到位。我们再看王崧舟执教的柳宗元的《雪》。

王崧舟认为:“钓”字是诗眼,“钓”在中国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诗人的“钓”,反映的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不妥协、不服输,是“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等待机遇的来临。

王老师教学《雪》时面对学生提出:“天这么冷,他为什么还出钓鱼呢?”轻描淡写地反问学生:“难道诗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学生顿时思考起来,当学生处于愤悱之际,老师下发柳宗元生平资料,告诉学生,答案在里面。学生读后,一双双小手举起。

从上述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致深入的解读,老师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解答本领,还要读懂、接纳文章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解读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同样也就能避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去文本”、“浅文本”、“反文本”现象,进而提高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2]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

[3]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3期

[4]孙双金.学生情感和智慧生长的地方,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09年第一期

[5]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6]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后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