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思维培养

作者: 沈玉玲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本文首先阐述课堂提问的内涵,重点论述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问方式,简单陈述课堂提问的现状,最后列举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有效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法: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09-0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思考的要求:“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显而易见,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一、课堂提问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和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什么,问谁,如何问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颇有一些学问。有人对这三方面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巩固性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问谁,也有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

3.问法。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种提问方式

1.辐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研讨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研讨式提问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

三、课堂提问的现状

1.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的“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显然这样的课堂提问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3.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一位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这位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犹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求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疑答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