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计算机教学中“分层激励与异步发展”

作者: 潘世贵

摘 要:职中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显现的更为明显,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这就需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层激励与异步发展”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职中; 计算机教学; 分层激励; 异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6-001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

1.什么是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课题组教师使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并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1.学生分层

在新学期的开始,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主要了解他们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课题组教师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分层授课。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层过程中,“图层”这个概念学生不易听懂。课题组教师是这样来打比方讲授的:我们画图画,要把图像画在纸上,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图层就像电脑中的纸一样,但是这张纸是透明的,整体图形是多个纸张的图像叠加显现出来的。图层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讲完后,课题组教师把这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清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讲清怎样对图层进行基本的操作。这里要求C、D层学生掌握第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

2.2实验课分层练习。计算机课是一门离不开实验课操作的课程。要重视和加强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电脑理论知识的兴趣。A、B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上机操作技能,那么操作的练习难度就加大一些。而对于C,D层学生要求能完成基本的课程要求。课题组教师在每教完计算机一部分内容后,在计算机实验课上,都给学生发放同步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根据难易程度被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要求A、B层学生三个档次都做,C层学生必须做中低档题,努力做高档题,D层学生必须做低档题,尽可能做一部分中档题,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有针对性,使A、B层学生能“吃好”,C层学生能“吃饱”,D层学生能“吃了”,起到不错的效果。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验课上有不同的要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提高了。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C层学生侧重表扬,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学科考查的实施方案(讨论),北仑教科网,2004

[2]苗逢春.计算机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

[3]丁玉祥主持.惟存教育——新知社区,新课程评价研究(6)《计算机学科新课程评价方法初探》,周丽丽.20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