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去找“米”
作者: 张凝婕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素材角度入手,分析了素材匮乏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注重课外阅读,从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材料积累等多方面夯实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对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生活; 社会生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5-00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于阅读面窄、表达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来说,写作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很多中职教师认为写作教学无从入手,效率低下,甚至认为“教多教少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职校的写作教学由此陷入了困境、僵局。要打破这一局面,首先要从解决素材问题着手。因为从写作本身来分析,缺乏一定素材积累的学生,着眼点首先在寻找写作素材上,“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解决了素材问题,其他的系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中职学生的眼中,有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问题能有独特的看法,那么鲜活的文字就会自然而然流淌在笔下。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寻找素材方面,“帮助学生去找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唤起学生对职校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以激情点燃校园生活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进入职校,大多是由于中考的失利,无奈之际选择了职校,因而对职校生活缺乏激情,不能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哀莫大于心死”,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部分同学糊里糊涂,得过且过,从未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学校生活,更没有以欣赏的目光来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对空白,没有激情就谈不上创作。荒芜的精神家园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毕竟写作是思想的流露。如果说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作文有“套作”的痕迹,那么,职校的学生是最能在自由状态下写作的,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是少了很多痕迹的原生态作品,是最绿色的作文,应该充满了率真的自然和朴素,流露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纯和美丽。但是我们教师的期待与现实差距很远。
“文以情感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是创作的源动力,要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虽然生活并不总是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她更多的时候犹如平静的湖面,水平如镜却也有蓝天白云的美丽倒影;阳光照射也会显得波光粼粼,平平淡淡才是真,要引导学生发现平淡之中蕴含的美。其实平心而论,职校生活与普高生活相比,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有相当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技能竞赛、文体活动,还有很多针对专业学习深入市场调研的机会,走向实习单位去实习见习的机会,只要用心观察,全身心的感受,职校生活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学会感动,只有心灵震撼,思维的源泉才能汩汩流淌,才能写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所以写作之初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找回失落了的自信,学会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亮点,用心灵去感受,可以说中职学生的写作从学会感动开始。
学生不会感动也就无法写作,这一点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是深有感触的,在当今时代,作为一名中职生其实是相当幸运的,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每年享受着来自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爱——每人每年1500元的专项助学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政策,学校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来重视自己的中职生活,从国家教育部到省教育厅,针对中职生每年开展一次“文明风采”大赛,其中都有一项“征文类”竞赛,要求学生写作《助学政策助我成长》的作文,孩子们拿助学金的时候十分开心,但一想到写作文却愁眉苦脸,究其原因,还是未能真正全身心地融入到职校生活中去,未能写出作为一个中职生特有的欣喜和自豪。年年指导学生参赛写征文,发现大话、空话居多。“世间唯有情难画”,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只有心灵震撼,思维的源泉才能汩汩流淌,才能写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入手,再把目光投向世界。
二、唤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
中职的学生对校园生活关注不多,对他们置身其中的社会生活也同样热情不够,关键可能是孩子不知道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职语文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多捕捉一些优美的镜头,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和欣赏。例如对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予以不同的引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社会生活,描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引农家孩子关注富有田园气息的乡村生活,乡亲们朴实亲切的乡间俚语,纯朴的民风民俗,乡村的蛙声蝉鸣、稻香果香,麦浪滚滚、秧苗青青,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提笔写来,浓浓的乡土气息会扑面而来,杜绝无病呻吟之作,把学生的视野转向他们最熟悉的农村,正如文学史上 “荷花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样,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文章也会自然清新。同样对于城区学生,关注社区建设,城市发展,现在我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今的职校生也已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了,但似乎从来就未观察过周围的生活,更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了,现在我们倡导社区教育,但我校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一件事带给我很大的感触,社区开展了以“晒晒幸福”为主题的社区教育活动,中职生参加并现场解答问题,有一个问题是“你所在的社区在关爱老年人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孩子一问三不知,评委很友善客气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也确实有些难为她了,她只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对老年人的事不太了解。”其实,我了解到孩子所属街道的宣传橱窗里有大量的资料介绍社区活动,另外这个社区的活动是相当的丰富多彩,那儿有老人合唱团、厨房拿手菜表演、百人饺子宴等等,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参加了,街道居委会里发生的故事,这些学生都不过问,完全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了,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写作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里,但是我们对周围的生活常常缺少观察,更缺少思考,只有观察和思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生面前展示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学生思维的训练,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孩子,你的生活是大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整个社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倡导学生写周记,身边的大事小情,指导学生记下来,写出点点滴滴的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积少成多,素材丰富了,学生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了。很多时候,教师要有敏感的素材意识,及时传递有效素材。例如有的老师为了训练口语能力,每天有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可以是美文阅读,也可以说说身边的社会新闻,我们对说的内容做一些指导,就是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例如,有一天,我让学生介绍一种当令的植物,那时正是早春二月,校园里一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我问同学你知道玉兰花美在何处?同学纷纷反问我,学校哪有玉兰花?我立即把学生带到玉兰花下,一起观察,孩子们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玉兰花,还写出了“她是报春的使者,不用一片绿叶衬托,洁白的玉兰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晶莹璀璨,浓浓的春意从花瓣间飘逸出来。”所以教师要先前一步,学生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及时告知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很多鲜活灵动的素材就在眼前了。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天天都在发生变化,特级教师王栋生告诫学生“谁让你不看报纸?”师生一起聊聊报纸上的新闻,思维碰撞,或许奇思妙想就来了。这也是帮助学生去找“米”。
三、指导学生开展经典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以广泛的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无非是两个途径:直接的社会生活和间接的阅读积累,对于中职生来说,课外阅读尤其重要,课外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中职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他们不会在题海里挣扎,有相当多的课余时间可供支配,但我们看看中职生的业余时间在忙些什么呢?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忙于上网聊天、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很难沉下心来读读名著。“青春正是读书时”,趁着青春年少多读一些书,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必读书目,我们是否给我们的中职生也罗列一些必读书目,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夯实他们精神文化的底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看的多了,学生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阅读的视野决定了写作的视野,厚积薄发,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职校的教师尤其要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要定期给学生罗列书目、开列书单,教师在挑选书目时要独具慧眼,除了精美的时文短篇,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切合中职生实际,对中职生成长有帮助的内容,如贴近专业学习,关注身边就业、创业明星的成长经历,诸如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用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引起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就能列举大量的论据,而且这些事例对学生走向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素材搜集的方法也是值得推敲的,可以尝试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自己去搜集整合材料,如中职生尤其需要自主创新、爱岗敬业、创业成才方面的素材,可以先布置话题,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整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整合后再开展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学生搜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就业、创业的故事,大家交流以后,材料就十分丰富了。记得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让学生搜集教师中的感人故事,学生首先从自己身边的老师中挖掘,接着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教师节系列节目,“最美乡村教师”的报道,把这些资料全部从网络渠道搜集下来,大家一起品味分享,既进行了一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更积累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丰富的素材。
当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光靠教师推荐,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也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教师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平时成绩予以考核,要求学生上交读书笔记,我们不必贪多求大,或许一个学期就读那么一部作品,就静下心来阅读几篇美文,就围绕一个话题搜集一次材料,静静地思索,给学生的心灵几点启发也就够了,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思考的习惯,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对学生一辈子都是受益无穷的。
当然素材搜集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学生手中有了素材,心里就有了底气,不会畏惧写作,更不会排斥写作,或许真正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深处,或许又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的话,面对写作他们会不吐不快,那时写作就是一种独抒性灵的自由发挥,那是美妙迷人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在写作教学中,让我们先指导学生去找“米”,相信有了“米”,其他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4年9月6日颁布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王栋生.谁让你不看报纸,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