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预习稿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作者: 华金标

巧用数学预习稿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

摘 要: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81-0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一、营造轻松氛围,培养质疑习惯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学生往往不爱问、不会问,或问的压抑、犹豫、缺乏自信。我在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使用了新知学前预习稿。预习稿包括以下几方面:(1)预习内容,(2)知识准备,(3)预习要求,(4)我的尝试,(5)我的疑问。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但真正去完成时,他们又觉得有些棘手,预习中的内容有些会,又有些不会,特别是预习中的“我的疑问”,每每做到此内容时,总是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的预习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1)小数是怎样产生的?(2)小数有什么特点?(3)小数怎样读,怎样写?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围绕课题中的概念提出的有关小数的外延与内涵的知识。也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一个个大胆的猜测,猜测的同时也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开始,并使学生感到原来质疑并不是很困难。

二、创设疑惑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学生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习惯于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我来完成的学生来说,突然出现自主提问有些不适应,甚至无从下手。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对于预习内容没有认真细致的阅读,自然没有问题可提。因此创设疑惑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有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认识平行》的预习中,在知识准备中老师设计了以下内容:

知识准备1: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中,( )和( )是无限长的;( )是有限长的。

知识准备2:观察下面的五组直线,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

有的学生认为把①④分为一类是相交,②③⑤不相交是另一类;有的学生认为把①④分为一类是相交,②⑤是另一类是互相平行,③既不相交也不平行;也有的学生认为把①③④是一类,②⑤是另一类,当学生产生疑惑,不能得出正确分类时,就有问题产生了:(1)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平行?(2)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都是平行?

三、留下思考时空,教给质疑方法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我的尝试”中,老师的设计如下:

(1)理解“棱”与“顶点”,选择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

(2)长方体有( )条棱,( )个顶点。

(3)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面和棱,你有什么发现?

许多同学都通过预习提示的步骤发现自己的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于是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事实是就需要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无意识的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得出长方体的各个特征。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验证到归纳,不同程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科学性。

四、创设反思情境,训练自我质疑

“问”,终于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境,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在巩固练习结束后,还可以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例如有同学在上完《认识整万数》后,还会提出:“千万后面还有没有更大的计数单位了呢?”多好的问题啊,说明他不仅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还有继续研究更大数的欲望。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预习稿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 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