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尊重的教育”
作者: 陈芳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也越来越被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使用着。受教育者也容易接受平等意义上的教育,被尊重的教育。本文通过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感受到实施了“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后带来的成就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
关键词:尊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46-001
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会谈到“尊重”这两个字,它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所谓“尊重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尊重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人文氛围,一种价值期望,其目的是以此来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使师生员工共同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
为什么会提出“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呢?那就是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有不尊重的事例出现。原来我们认为很正常的现象,现在看来,出现了很大的弊病。很多事情已经不能靠教师和家长的一相情愿就能做到的。以前,我们可以未经允许,偷看孩子短信或日记。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在学校装摄像头,理由是防盗,可能也很少顾及学生的隐私和感受。殊不知,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有时隐私被侵犯,尊严被践踏,可能比丢失财物更难受。又例如,前不久,广西南宁发生一件让人悲痛的事件,一名15岁少年被父母送进某“训练营”戒除网瘾,十多个小时后该少年被教官殴打致死。那些急于用速成粗暴方式让孩子摆脱网瘾的家长,不应当忘记:孩子染上网瘾,问题在孩子,根源在家长。帮助孩子戒除网瘾,首先要孩子尊重和信任父母,他才能接受你的建议。父母首先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开通沟通的渠道,才能最终戒除网瘾。而不是电击等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去任意践踏孩子的生命和尊严,结果只会是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的思维在变化。要适应各种变化,要在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转换思想,观察教育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凡事谈尊重,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呢?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实施“尊重”教育中,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每个孩子带着不同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能力,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我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名叫小珊。她是个孤儿,自小便被人抚养,养父是一位岁数较大的单身老汉。因为从小就没好好学习,到了初中,根本就不学习了。再加上长期受到歧视,变得性格怪异,做出很多令人担心的事情。面对这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一开始,也是一筹莫展,她的身世很可怜,可你一味同情,反而会让她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更没有自尊。她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可她只会一味的和别人争斗,不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我意识到,我必须要帮助她建立自信,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让别人不排斥她,让她尽可能融入班级生活中。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就要多关心她,尊重她的意见,多创设一些让她展现自我的机会。外出游玩时,我会安排她参与小组活动,不让她孤单一人。与人发生冲突时,我会很公正的评判每件事,让她不再觉得,反正我不对,别人都对的思想。同时,在学业上,给她提出了要求,并天天督促她完成。一开始,她抵触情绪很大,就不学习,我不仅多次找她谈话,而且帮她准备好复习材料,每天安排复习内容,每天检查学习情况。在我不懈努力下,她终于拿起了书本,有很多次,下课时,她都在复习。也许事实上,她的学习成绩不会进步很多,但通过学习,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这些事情上,我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尊重不是一句口号,你只有切切实实地贯穿在你的教育过程中,它才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寸有所长,月有圆缺,学有迟速。要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尊重的教育”带来的喜悦。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界线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日益更新,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思维也日趋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也在改变。孩子们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对物质的需求已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有时他们会感到迷惑,对前途感到迷茫,失去为未来奋斗的信心。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形形色色的教育对象,单靠老师的威信已不够,要多动脑,想策略,要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你,接受你的教育,教育者就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人格、人性和自尊。
尊重孩子,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摸索。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得以挖掘。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而应该追求尊重与需求和谐统一。作为教育者,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位置上,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并由此学会尊重他人,这才是特别有效的教育方式。